菜单 menu

“后岭南”与珠三角在广东美术馆开幕

录入时间: 2017-06-01

2017年3月28日,由广东美术馆、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主办的“后岭南”与珠三角在广东美术馆隆重开幕。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林蓝,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画院院长方土,湖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湖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邹建平,中山大学视觉文化中心主任,教授冯原,广州大学松田学院院长卢小根,广东画院创作室主任李东伟,广东画院美术馆馆长陈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馆长左正尧等嘉宾以及本次展览策展人孙晓枫和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出席了开幕式。

 

珠三角地区从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环境与氛围,地理上的优势带来了与外界交流的领先性和开放性,同时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上进行自我重新组构,形成了一贯以来相对宽松而包容性的文化环境,使之在历史上总是以独特的对现代性的体现而获得领先地位。正如在' 85新潮中,珠三角的艺术家们早已脱离主流,转向艺术本体的探索实践。同一时间,国内水墨性话语在遭遇现代化转换的挫折重创后,珠三角的新水墨艺术家们迅速地作出相对的理性的反应,“后岭南”是当时最突出的先锋水墨实验者,对艺术语言有一定研究和趋向本土文化的移入的方向,体现着地域文化特点的个体化探索。

 

早在1980年代初,珠三角地区已涌现有“大阿龙画会”这一实验性水墨群体,虽属开水墨变革风气之先,但缺乏文化针对性和持续的影响力,导致其在历史上消匿与无闻。真正较有影响力的新水墨现象,应属“后岭南”的出现。从字面上看,它与岭南画派有着天然的渊源。实际上,除后来南下或归国加入的外来艺术家外,来自本土的后岭南艺术家都出于岭南画派一脉的艺术系统。因此,他们在创始时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区别于广东美术“泛岭南”的模糊语境并表达出岭南画派时下的意义。其次,时代生活中发生的巨大变革,使后岭南创作的视野和经验有别于传统国画和岭南画派的先辈,艺术家直面当下的社会生活,理性扬弃历史前人的模范,形成一股来自文化内部的自省与反拨的队伍力量。尽管他们在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上各行其是,但共同贯穿他们努力的是迎适时代,突破历史与现实的笼罩与遮蔽,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在文化自择中重新确认自我并激活中国画的新语境。

 

2002年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现象:后岭南与广东新水墨”,旨在让“后岭南”的现象放置于开放的平台上,对广东新水墨的地位进行现实思考与自省,以建立自信并发现问题、建构当下。与之有所不同的是,此次展览重点在于站在历史的观看距离上,追索“后岭南”发生的机制,厘清此一现象内在的诉求并析分形态的内部构成,将“后岭南”重新放置于珠三角的现实经验中,考察其与地域文化生态和文化建构中孕生与反拨等现象的有机互动关系,并在当下语境中重新进行的价值考量。

 

时隔十五年,广东美术馆再次启动对“后岭南”这一广东历史上的新水墨美术群体现象的整体回顾,同时也是对珠三角水墨实验的先行者们的当下状态的一次呈现。通过展览,展现出十五年间,过去与当下艺术实践之间形成一种对话的张力。其中固然有所改变,也必然有所承续:岭南画派革命精神内核的内在继承和社会关怀。毋庸置疑的是,“后岭南”群体艺术家们是广东美术史上的承转起国画现代化改革与新水墨探索的先锋,反映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感受;同时,他们也是引导、启发广东水墨未来的更多可能性的中坚力量。眼下,水墨实验中新一轮转变正在无声地酝酿着。

 

本次展览,邀请“后岭南”成员实现一次再聚合,与学者或理论家共同进行对话,以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在展览期间举行。广东美术馆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追溯“后岭南”在面对珠三角社会文化问题时的精神关怀和奋力突围的努力,重提广东的革命精神,提供一个与当下产生对话交流的场域,以启发更加开放、多元的水墨实验前景。


此次展览将展至5月20日。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致辞
 

本次展览策展人孙晓枫致辞

 
艺术家代表左正尧讲话
 
开幕式现场
 
研讨会现场
 

 

展览现场
 
 
 

 

 

 

 

 

 

广东美术馆

文/刘丹妮

图/袁绍飞

2017年3月30日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