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展厅揭秘之五】画报中的历史

录入时间: 2014-08-29

  在“甲午•甲午——百年强国梦”馆藏精品展中,观众不仅能够从绘画、电影等形式的艺术作品中感受到我国120年来的巨大变迁,还可以从陈列的文献中窥探这一个多世纪以来历史发展所留下的痕迹。此次展览的文献主要来自于广东美术馆人文图书馆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所藏,涵盖了从19世纪到21世纪的各类文献资料与出版物。在这些出版物中,能够给予观众强烈视觉震撼的,当属二楼5号展厅中由历年来出版的《人民画报》所组成的封面墙。



  《人民画报》是新中国第一本以多国语言面向全球出版的综合性摄影画报,是中国对外发行量最大的期刊,其的办刊宗旨是“中国面孔,人民记忆”。创刊至今已经走过60多年风雨里程的《人民画报》,以镜头记录着中国的沧桑巨变与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


  1950年7月创刊号。
  1950年7月,《人民画报》正式创刊。当时,能够拍一张小小的黑白相片已经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往往只是在逢年过节,一家人才会穿戴整齐前往照相馆拍下一张黑白的全家福。然而,从创刊伊始,《人民画报》就坚持采用当时珍贵的彩色胶片和全彩印刷。


  1950年8月号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1950年,新闻摄影局记者王纯德深入国营农场采访时拍摄了这张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的封面照片。照片中的梁军年仅19岁,是黑龙江省德都县萌芽乡机械农场的女拖拉机手。
  《人民日报》时常采用人物肖像做封面,呈现出独特的“中国面孔”故事。登上刊物封面的,不仅有国家领导人、人民解放军、劳动模范等光辉形象,也有煤矿工人、白衣护士、少年儿童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他们的面孔与表情,记载着我国的历史与社会变迁。


  1951年第6期:北海实验托儿所医生为孩子检查身体。
  “人民记忆”是《人民画报》办刊宗旨的后半句,60多年来,《人民画报》将关注的镜头对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记录下了属于全体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文革期间,《人民画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是仅有的未曾受到政治风波的影响,仍在发行的四种报刊。1970年,周恩来总理曾一度亲自为《人民画报》审稿、改稿。文革期间的《人民画报》成为了官方宣传刊物。1969年,毛泽东肖像6次出现在封面上,其余的6个封面也都出现了“红宝书”或毛主席像章等标志性物件。


  1957年第5期:鞍山钢铁厂——灯火通明的鞍山钢铁厂车间成了这一年最好全国形势的最好的注脚——第一个5年计划在这一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工业的增长达到了130%,国家财政收入翻番。
  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画报》也焕发出自由与跳动的气息,封面不再是过去十年中那漫天盖地的红。社会各色人物、体育文体活动等,再次回到了封面上。


  1979年第3期:在第八届亚运会上。第八届亚运会。本次亚运会日本以70金59银49铜位列第一,中国队以51金54银45铜居第二位。
  此外,文献展中还陈列着创刊于清朝末期的《点石斋画报》和创刊于民国时期的《良友画报》。作为中国现代性进程的产物,《点石斋画报》和《良友画报》又反哺于中国现代性的成长。基于对民众的启蒙意识,画报的内容充满了对于中国现代性进程的反映与追求,因而具有了图像志的意义。如《良友画报》对于中国现代性的理解主要表现为工商精神气质建构与现代文化环境建设,而它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则体现了其对现代性“他者”的关注,从它的国别选择倾向、中西比较视野等可以看出作为中国现代性进程的产物,《良友画报》建立在本土发展基础上的对于“西方”的特殊关注,体现了传媒之于“流动的现代性”的传播功能。这亦成为广东美术馆之所以进行百部文献陈列的特殊考量。


  《点石斋画报》


  《良友》画报
  以图证史是研究社会历史的方法之一。广东美术馆选择不同的画报进行展示,显然并不仅仅是为了给予观众视觉上的震撼,而是希望给予眼前的际遇与视觉历史一种独特的回答,在视觉中再次催生力量。
  广东美术馆
  文、图/黄薇兮
  2014年8月29日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