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实验室4 (D-Lab 4-2 )开放(2)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
2004年11月至2006年1月
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
主办:广东美术馆
策展人:侯瀚如, 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郭晓彦
三角洲实验室4 (D-Lab 4-2 )开放(2)
2005年11月5日 星期六全天开放
广东美术馆专家俱乐部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三角洲实验室4(2)是和“城市大学竞赛—中国,欧洲,2005 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新城市机动性》”组织机构联合举办的。
这次开放将以这个项目在中国的研究课题及所观察和进行研究所取得的对城市交通体系的规划问题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城市发展与城市流动性的关系。
城市大学竞赛—中国,欧洲,2005 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新城市机动性”的活动,旨在培养中国和欧洲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设计“城市可持续发展性发展”方案时,将城市中人群流动现象的原动力和多样性等涉及城市空间规划的问题,加以考量的思维能力。
这个项目围绕学术交流(知识)和具体城市选址的设计构思(试验)的两个层面展开。来自中国和欧洲的六所高校的师生们参与了其中的活动。
本项目是“2005浮动城市”PSA标志-雪铁龙(IVM)在中国的交流活动之一。IVM参与和赞助了本次学术活动,并在竞赛和专家组织方面提供了帮助。
三角洲实验室4开放2
2005年11月5日
引言
9:30 - 9:50 侯瀚如,第二届广州三年展艺术总监
葛泽威也?费丝,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 秘书长
主题1: 大型设施的城市性
10:00-10:20 艺术与移动性
亚牛,艺术家
10 :25-10:45 人流城建
迪第尔·赫伯,建筑师,教授 介绍IVM学生竞赛
11:00-12:30 荔湾区界面—环绕珠江沿岸
规划师让—方斯瓦?杜勒主持讨论,
贝尔纳?瑞森,城市规划建筑师, 巴黎
马清运, 建筑师, 上海
伯顿?哈姆费,建筑师 教授, 鹿特丹
王池复, 建筑师 教授, 广州
张在元, 建筑师, 广州
主题2: 共享街道
13:30-13:50 艺术与移动性
托马斯·拜勒, 艺术家,法兰克福
13 :50-14:10 中国式街道设计
潘海晓,城市规划教授, 上海
14:10-15:30 使用,空间与可移动性
城市规划建筑师卓建主持讨论
封·葛佩尔,建筑教授, 柏林
于伯纯,城市规划教授, 武汉
方斯瓦·任德尔,ESPVS负责人
亨利克·瓦吕厄,建筑师, 哥本哈根
主题3: 可持续性城市与可移动性
16 :00-16:20 艺术与移动性
冯原, 学者,广州
16 :20-16 :40 广州可行性移动策略
张在元,建筑师,广州
16:40-18:00 运动中的环境与建筑
侯瀚如主持讨论
克里斯多夫?泽臣内,建筑师,维也纳
赵洪洪, 建筑师 教授, 广东
米歇尔·赫仁巴, 建筑师, 巴黎
克里斯?荣内, 哲学家, 巴黎
城市大学竞赛—中国,欧洲,2005 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新城市机动性”
主办: 上海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与土朩工程学院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建筑学院
荷兰贝拉格学院(鹿特丹)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 综合建筑实验室
法国巴黎建筑学院,
协办: 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IVM PSA 标志-雪铁龙,中法文化年)
负责人: 欧洲及全球:迪第尔?赫伯,建筑设计师、EUROPAN秘书长、教授
中 国: 潘海晓,城市交通专家、IVM中国代表、上海同济大学教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4年10月—2005年2月
第二阶段:学术讨论 2005年2-6月
议题:“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新城市机动性”
中国城市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使城市人群流动更便捷而实施的现代化交通解决方案,是城市变化进程加快的动力之一。除去纯粹的为加速城市流动而设计城市交通体系外,新的城市交通系统必须应对城市的整体语境,比如,连接城市和郊区的高架路和郊区无线电网架有时候甚至会建在城市的中心区域。但,快捷运输的决定性选择不应该限制多样的移动方式(如轿车、公共汽车、自行车、甚至步行)。在为城市交通体系做空间设计构想时,必须联系人群所行经区域和空间进行综合考量,并同时兼顾对城市的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的考虑。
在这个层面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都市交通”可以分解为以下不同主题进行讨论:
1、都市交通网络
城市外围的交通网络、纵横交错的公路、高架桥、地铁线路,这些运输空间是使用频率很高和具有高效率的选择。但这些交通网络的设置往往切断了自己与城市背景的联系并忽略了城市环境的制约性因素。应该怎样立体地思考这些交通基础结构并将其看作是新的“可移动性的栖息地”呢?在交通建筑学上怎样创建一种既能与城市环境和谐,同时又能保护居民不受噪音和其他污染的都市交通网络?
2、交错的替代模式
在现代都市中,都市空间成为巨大的在小汽车和公交车的两个车轮之间滚动的分裂的空间。为了避免城市混乱,人们必须通过控制居民的流动来管理人们的出行,但同时又不能他们与都市隔离起来。怎样才能避免阻断街道和都市人群的隔离呢?尤其是,如何使行人在大都市密集的建筑群中穿行中找到脚踏实地的感觉?
3、设立舒适的交通枢纽
两种或多种交通工具的交汇处(枢纽),应该让人们从一地到达另一地的通行便捷、快速,这正是交通枢纽的作用。但这些空间常常只是遵从功能性目的和经济效益而增设购物中心等许多商业设施……怎样将技术性要求与个人交通需求结合起来考虑——以达到公共空间的增值?
4、时间管理
对未来交通需求的回答,即在未来有限的空间里明显改善城市交通及问题的可能性,是没有答案的。在交通难题与城市发展之间保持平衡,是开放性的解决城市交通与发展的矛盾难题的主要目标之一。
该研究项目涉及的城市:
上海:
城市购物中心的都市性
徐家汇地区与新地铁站间的大型商业区
广州:
城市中心、周边及珠江沿岸的发展中城市
荔湾公园与珠江地区
关于对珠江区域的工业、银行;
新内环路与历史文化中心分界线的重新考虑的城市计划
武汉:
围绕长江大桥的新城市化进程
武汉红馆
研究项目的中国参与者:学生:80名
教师:15人
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04年10月—2005年2月
第二阶段:设计和研讨 2005年2月— 2005年6月
概念和城市背景调查 2005年2月— 2005年3月
研讨会和交流会 2005年4月1日—2005年4月10日
项目成果总结评比 2005年4月—2005年6月
第三阶段:评审团评选和研讨活动 2005年11月3、4、5日 中国广州
评审团 由来自不同地区(不包括比赛三地)人员组成;中国及欧洲专家各三名,IVM代表一名。
11月3日 评委们听取各地区代表对三个地区研究所做的陈述;听取不同老师的共21个项目的陈述;评审团进行第一轮讨论。
11月4日 评委们从不同标准评价这些项目,用精辟的论点向中国以及欧洲团队阐述每个地点的定位。为该项目的冠亚军团队设定三个评定标准。
晚上 召开新闻发布会,评审团将向媒体公布他们评选的结果并回答记者提问。
11月5日 评审团与各地代表、专家学者、艺术家将在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三角洲实验
4-2”的开放活动中,就自己的课题和研究发表观点,进行讨论。
评审团:一支由中国和欧洲精英专家组成的队伍
贝尔纳·瑞森
与菲利浦?罗勃特合作,创作了使他一举成名的带有十九世纪文艺复兴特色的大型金属框架建筑:巴黎的拉维拉特会堂、Pavillon de l'Arsenal,和里昂的Halle Tony Gamier。在实践中,他们对于新旧对比、背景与变化的关系、建筑与用途演变的关系有着一致的工作原则。相似的文化背景也使他们对环境保护有着独有的热情,尝试着建立建筑与自然间的对话。他们的工作主要在欧洲的法国、德国、希腊及澳大利亚,他们在这些地方实施建筑工程,特别是在希腊设计修建了2004年奥运会的一个主会场。同一空间中各种功能的共存、空间的流动性研究、建筑逻辑及建筑美学,这些课题都是他们在建筑和城市公共空间作品探索的主题。贝尔纳?瑞森于2005年荣获法国城市规划大奖。
崔恺
生于北京,天津大学建筑学硕士。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建筑设计师。
1989-2000年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2000年起担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同时在北京有自己的建筑工作室。是中国建筑协会的副会长以及国际建筑组织的会员,并担任天津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建筑系教授。标志性建筑:See and Seen House
获奖: 2002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获奖小组“长城脚下的公社”成员
马清运
上海 MADA s.p.a.m建筑师,1988年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1990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硕士学位。实 践: Kling Lirdquist,1997-1999;Kohn Pederson Fox,1991-1995;宾州大学美术研究室讲师,1997-1999;深圳大学建筑系讲师,1996-1997。1999年在上海建立MADA s.p.a.m工作室。重要的已完成项目:2003年,父亲的房屋,陕西蓝田县。龙阳住宅区,上海;宁波城市博物馆,宁波;博雅庭,北京。2002年,宁波CCD,宁波;浙江大学图书馆,宁波。
候瀚如
生于中国广州。独立批评家、策展人,现生活和工作于巴黎。
任阿姆斯特丹的皇家美术学院教授,及美国明尼苏达州沃克艺术中心国际艺术顾问委员会成员。
策划或参与策划的展览:2003威尼斯双年展;光州(Gwangju)双年展,2001年“亚洲派对,全球游戏” ARCO马德里;2001年“中转巴黎”巴黎现代艺术馆;“我家是你的,你家是我的”韩国首尔三星美术馆;2000年“上海双年展”;“离开岛屿” 韩国釜山。
写作和出版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的文章与书籍,如《在中间地带》;
并在很多重要杂志(如Time Asia, Art Monthly, Art and Asia Pacific, Atlantica)上发表研究评论文章。
克里斯·荣内
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研究实验室主任(学习与哲学,建筑,城市研究小组)。Clemont Ferrand市建筑学院和专业建筑学院的教授。同时她也是现象学家,通过自然与人工层次之间的关系对“居住在城市”这一话题展开研究。同时做关于“作为新式乌托邦的持续性”和自然与城市的关系方面的研究。
她出版了不少书籍,如《建筑中的哲学》《栖息在建筑》《哲学,城市和建筑》,《房屋/超城市》和《几何,世界的标准》。她作为首席专家参与了不少城市进程如普兰圣德尼市和勒哈瓦市的水城发展。
亨利克·瓦吕厄
1994年毕业于哥本哈根建筑学院,之前就读于巴塞罗那的Enric Miralles。然后主要在鹿特丹OMA/雷姆?库哈斯工作。1997年,亨利克?瓦吕厄成立了UiD(UN-Idertified),一个网络城市实施计划,为复杂而活跃的城市环境发展提供创新的概念和策略。
亨利克?瓦吕厄特别感兴趣思考过程与载体的潜力,致力于通过新工具和设计观念的思考,并以使这些研究和设计的现实支持人们多种生活方式。他相信文明并不是由行动驱动,而是由乌托邦想像驱动的。亨利克?瓦吕厄作品的旨在拓展我们想像力的范围。
克里斯托夫·泽臣内
他与兄弟马丁在维也纳创立了Zechner and Zechner工作室。1989年欧洲竞赛第一部分得奖者,他们在Graz建成了第一栋住房,但很快他们的工作就转向到建造公共交通建筑。
他们建造并翻新了许多奥地利的火车站( 格拉斯、 维也纳……),使它们成为新的联合运输平台;他们也设计机场的外延建筑和技术建筑,例如维也纳机场的新控制塔等。
邀请嘉宾:
托马斯·拜勒(Thomas Bayler)
1937 年出生于柏林,著名艺术家,现生活和工作于法兰克福。
个展: 2005 年,“托马斯?拜勒”,(Cubitt 画廊,伦敦);2004年,“托马斯?拜勒” ,(Oldenburger Kunstverein);2003 年,“高速公路”,( Barbara Weiss画廊)、“Eiserner Vorhang/Safety Curtain”, (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作的一项计划) ;2002年,“托马斯?拜勒” , (Grazer Kunstverein )、“托马斯?拜勒” , (Stadelsches Kunstinstitut ,法兰克福) ;2001 年,“ Kartoffelzahler”, (JohannWidauer,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 ,“托马斯?拜勒,Bilder, Zeichnungen, Druckgrafik aus den Jahren 1967— 2001”, (Meyer-Ellinger 画廊, 法兰克福) ,“ 规划”, (CCA, Kitakyushu)
冯原
1964年出生于桂林
早年学习美术,分别于1984年和1990年在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取得本科及硕士学位。后转向建筑历史和设计学理论的研究,2004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学系主任,副教授。
2000年以来,主要从事以建筑、城市、当代艺术为主题的文化批评和研究。主要著述有《样式的对策——建筑的符号生产与象征的逻辑》,“为什么要‘吃人’——艺术、行为艺术中的交换与收益”,“空间政治与公共艺术的生产”,“金色的土改——珠三角,炫耀的社会学想象”(与杨小彦合作),“被压迫的‘美学’——《血衣》与阶级斗争的图像政治”。并有一系列为报纸和杂志撰写的专栏文章。
在从事教学和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参与景观与公共艺术的设计实践活动,曾有多项作品获奖并得到广泛好评。
亚牛
1969年生于广东。1993年开始在深圳工作、生活,曾任职于《现代摄影》等杂志。
2000年至今在一报社工作。
展览:2005年4月,“The Book Of Ideas,29位中国与爱尔兰艺术家”,上海艺术景画廊。2005年3月,“罗马摄影节”,意大利。2005年1月,“这么远,那么近”,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2004年10月开始,为法国移动建筑基金会所作作品,在中国,法国,德国等地巡展。2004年3月,“ALL UNDER HEAVEN”,(安特威普,比利时,尤伦斯基金会收藏展)。2004年2月,“平遥在巴黎”,法国巴黎,中法文化交流年;2003年“平遥国际摄影节”,中国。“其余的所有故事”,2003年9月,“虚妄的时光”,丹麦Arhus,Galleri Image;2002年“平遥国际摄影节”,中国。参展作品“虚妄的时光”获该届摄影大展银奖。
张在元
东京大学工学博士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
中国广州生物岛总设计师
喜马拉雅空间设计主持
赞助:

组织机构:
广东美术馆
馆长:王璜生
艺术总监:侯瀚如(法国)
策展人:侯瀚如(法国)、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法国)、郭晓彦(中国)
项目经理:希蓓(法国)、陈浩扬、李钢、崔峤
联系方式:
三年展办公室:郭晓彦、希蓓, 董冰峰、吴思恺
电话:0086-20-87351261
传真:0086-20-87351261
e-mail:gztriennial@gdmoa.org
中国广州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广东美术馆广州三年展办公室51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