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文章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这届广州三年展要办三年《南方都市报》

    备受瞩目的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前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据悉,本届广州三年展将有望成为三年展历史上跨越年度最长的艺术项目。本届广州三年展的总策划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有别于以往任何一次国际双年展或三年展,将历时3年时间,结合广东美术馆的改扩建工程进行,依次完成启动展、项目展和主题展三部分,并贯穿于整个改扩建工程始终。

    据悉,跨三个年度的动态“三年展”将于今年9月启动。9月22日至11月27日,启动展《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将揭开本届广三展的序幕,由张旭东、范迪安、甘阳等人主持的学术论坛行动计划也同时举行,之后将在国内外举行共5个项目展作为研究个案,最后以主题展与主题展论坛谢幕。罗一平介绍,历时三年,贯穿全程的主题是“拆与建”。


主题“拆与建”动态梳理现实
    为何用三年时间做三年展?罗一平告诉南都记者,不仅是思维的问题,也是现实的考虑。广东美术馆改扩建工程原计划在今年10月开始,三年展如果在改扩建工程之后做,就横跨了六个年头,“我们就决定,三年展如期进行,最早的思路就是把改扩建做成一个展览。”

    罗一平谈到,尽管改扩建工程今年并没有按原计划进行,但三年展的计划没有改变,“我们希望突破原有展览结束后,理论探讨就结束的局面,设想以一个展览为开始,三个跨年度的时间把展览提出的议题进行反复思考,做成一个动态的梳理。”

    在发布会现场,南都记者看到与三年展主题“拆与建”直接关联的是会场上搭建的脚手架模型。为什么以“拆和建”为主题?在策展团队看来,“拆与建”意味着解构与建构。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现在应该到了建构的阶段”。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本届三年展“论坛行动计划”策划人张旭东则认为,美术馆“拆和建”的主题背后关怀的是中国整体性问题,“整个中国都是处在这样一个拆与建的过程当中,拆与建不仅仅是房子,也涉及记忆、社区、传统、观念、价值等方面。”据悉,围绕该主题将出现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

论坛:今年9月在广州明年在纽约
   与广州三年展同时启动的论坛行动计划也以其强大的学界阵容引人瞩目。据论坛总策展人张旭东介绍,学术论坛将在广州、纽约、北京三地举行,首站将于今年9月在广州与启动展同期举行。美国学者詹明信、日本学者小林康夫、中岛隆博等将共同探讨“艺术的终结”、“当代性与历史”、“历史中的城市”等论题;第二站将于2012年四五月间在纽约举行,在艺术史及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素有威望的美国学者阿瑟·丹托将出席纽约的论坛;第三站将延续到2013年。

    谈及策划论坛的缘起,张旭东告诉南都记者,“我们这些经历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人对美术界和文化界、知识界密切互动的关系记忆犹新,”但现在知识界、文化界、艺术界内部的对话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以形成共同的知识论题和氛围,因此希望能通过视觉的媒介,把知识界关心的问题激发起来,把不同的文化生产领域的学者发动到一起来讨论。

主题展:使三年展成为“城市事件”
    作为“延伸与深入”的主题展“见所未见”,将由英国伯明翰艺术设计学员姜节泓教授与IKON美术馆馆长乔纳森·沃金斯共同策划,关键词为未见之物、未见之事、未见之信、未见之城与未见之变。

    姜节泓认为,三年展不仅是一个美术馆的事情,也是一个城市的事情,因此展览将从广东美术馆蔓延至广州各文化场所,“我们希望三年展能作为广州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发生。”

    姜节泓透露,他们目前考察了广东美术馆的分馆,大剧院、振家广场、花城广场周围的图书馆,省博物馆,甚至包括少年宫,“我们还想了一个方案是为少年宫做的,”他说,“见所未见”这个词汇,激发的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创造力,也是希望能激发观众的创造力。


广州三年展回顾
    三年展是双年展外另一重要当代艺术展览体制,活跃在国际当代艺术舞台上的有日本横滨三年展、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等。广州三年展创办于2002年,是由广东美术馆策划主办的中国当代艺术盛会。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主题是“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从2002年11月18日展至2003年1月19日,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实验艺术及其发展进行了史学回顾和学术阐释。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以“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为主题,从2005年11月18日展至2006年1月15日,但其重要部分“三角洲实验室”于2004年的11月28日启动,至2006年1月,在跨越3年的时间里,每两至三个月举办一次。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主题是“与后殖民说再见”,展期为9月6日至11月16日,该届三年展以“流动论坛”的形式,发起了一系列学术论争与研讨。


采写:南都记者 李昶伟 发自北京
版次:RB15   版名:文化副刊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8-18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