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视觉感知艺术 「见」还是「不见」?《当代艺术》 

    广州三年展自去年9月开始的启动展拉开大幕以后,相继有四回项目展登场。而9月28日,广州三年展的重头戏?主题展【见所未见】登场,把为期一年多的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推向高潮。从作为主场馆的传统美术馆空间,到走出美术馆的表演空间、消费空间,英国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姜节泓、IKON 美术馆馆长乔纳森.沃金斯这两位策展人与来自国内外的75位艺术家以多元别样的艺术实践,来探寻公众视觉感知与视觉艺术的空间对话。乔纳森.沃金斯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们希望展览比较多样性,在视觉上能够有戏剧感,在理念上也会有一定的深度,也不想走到歌剧院或者是商业空间,或是美术馆里肯定会看到一些关系。所以可以放心不是全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极简主义的展览,不是的。」

    所谓「见所未见」,即是对于视觉未见之物在思维和精神的所见。这个展览的主题既有通俗易懂的词面,也有深奥莫测所指,是一个没有玄机的「玄机」。英文「the Unseen」的词源于「看见、或明白、领会」,可以促成与视觉发生直接关系力活动,特别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延伸出种种与观看、认知和像相关的丰富内涵。「未见」不但包含了「可见的」和「不可的」,同时也指向一种对于事物本身是否存在的不确定性。「The Unseen」的中文在此意译为「见所未见」。「见所未见」一方面出于人类肉眼视觉的有限性?「眼界」之短浅;而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对自然感知经验的超越。

    本次主题展突破了以往三年展的呈现模式,将同一主题的艺术作品根据其最佳的展示方式与效果分批在不同的空间进行展示。正佳广场和广州大剧院两个展览地点,是利用独特的展示空间来呼应启动展提出「如何理解美术馆在当下的概念」这个问题。美术馆在应对当下层出不穷、变动不居的艺术形式时需要不断改变自身形态,面对新的社会文化,在新的城市经济体制下也需要不断地更新概念内涵,让美术馆的理念由传统的模式向当代模式转换,适应当下的政治、社会、历史和美学要求。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当代馆主要用于呈现声音表演,将空间艺术与时空艺术、视觉艺术与视听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进行有机结合。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的传世之作〈4分33秒〉的重新呈现和英国艺术家凯特.帕特森的〈地球?月亮?地球〉演绎了「变异」后的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而选择正佳广场则是出于对公众参与审美形式的实验。正佳广场位于广州城市的中心商圈,作为既定的公共空间,以40平米的商场变身艺术家公共展示空间。艺术如何与商业结合,通过这两种个体的合力,如何激发公众摆脱观众对惯性的舒服,给创造力无限的可能。参与本次计划的1位艺术家均为中国艺术家,他们为正佳广场这个消费空间进行一系列全新创作,最终将18件作品不加卷标说明,直接呈现在商场内,让艺术从美术馆走向公共领域,与普通的群众生活产生最直接、自然的对话。策展人姜节泓说,作为主题展重要部分的「正佳广场计划」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公共艺术项目,他是假借一个商场空间来替代美术馆空间作为艺术作品的无题,让艺术走出美术馆走向公共领域,它更是一次由视觉实践引领的前沿性探索,对「艺术展示」提出质疑,并再次拷问艺术与生活间的距离。

    主题展汇聚了24个国家和地区的75组中外艺术家的实践和创作成果,中国艺术家包括有隋建国、张大力、缪晓春、阚萱、庄辉等。在正佳广场展示作品的艺术家有秦思源、黎薇、GUEST 小组、何岸、没顶公司等当红的年轻艺术家。另外有30多位来自西欧和北美发达国家的一线优秀艺术家,如2010年度英国特纳奖获得者苏珊.菲利普斯。如此大规模以欧洲和北美一线的艺术家为主体的参展阵营,对广州三年展来说是第一次,艺术媒介形式多样,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动态影像、装置、声音与现场表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