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三年展“看”生活——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观众观感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有着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带來的75组艺术品。广州街坊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可以好好琢磨当代艺术的魅力。对于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观众的感觉是“盎然生趣又高深莫測”,前卫、后现代、古朴、高科技,众多关键词吸引着众多观众走进广东美术馆。

    开展第二天,杨先生就带着爸爸妈妈来到广东美术馆。杨爸爸是一个工程师,自然对“科学和艺术结合”的艺术品兴趣最浓。他们体验了童音智的声音装置作品《倾斜》,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由声音、视觉的存在或缺失,以及地心引力偏斜所引发的种种惊讶。工作人员还没来得及跟他们说明原理,杨爸爸已经有了自己的解释:“单声源的声波是固定的,但是地板高度有着细微变化,通过地板反射到耳朵里的声音波段就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每走一步所感受到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

    在这个没有窗户的展厅里,所有视觉参考被消除之后形成一个无形、无纵深的纯“空”间。同样喜欢这个作品的还有Vicky和Shedel两位年轻姑娘:“在里面可以体验到‘晕’的感觉,很神奇很刺激,仿佛可以体验到感官之外的旅行。”

    昌岗路小学的高老师带着自己的学生前来观展,他认为艺术能够给生命以力量,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毕业于中文系的吴老师对作品的解读多了不少文学色彩。例如《一棵橡树》这幅作品只有一杯清水,吴老师便指导学生仔细研究这杯水的纹理,“也许这也就是橡树的纹理”。对于隋建国的《一立方米的黑暗》,吴老师认为恰恰表达了当今社会一个空间的局促感,建筑物越来越密集,人们心里的压抑程度也越来越严重。

    6岁的张小朋友是由爷爷带着来参观的,她说她最喜欢4号展厅中那个五颜六色会动来动去的“魔方”,像动画片一样。原来张小朋友指的是缪晓春的《无中生有》。在这件作品中,缪晓春使用数码工具来编制一个特定场景,分别从前后左右和顶部五个方向投射构成一个由投影组成的立方体。艺术家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对“观看的方式”的刨根问底。不过在小朋友眼里,可没有那么多玄机,只要是好玩有趣的东西,就足以吸引他们的眼球了。

    当然,对于《无中生有》这件作品,成年人的感受就比较深刻了。在画家刘先生看来,“‘魔方’上的影像可以说是艺术家对生命的感悟,是一种人对于人生和现实无奈的隐喻”。与刘先生一同前来的还有他的妻儿,8岁的小男孩看到稀奇古怪的艺术品特别兴奋。“虽然他看不明白这些艺术品是怎么回事,但是潜移默化的熏陶总是好的。”说起为什么要带这么小的孩子前来看三年展,刘先生如此回答。

    从事策划工作的吴小姐是广州三年展的铁杆粉丝,每一届都不会缺席。这次“见所未见”主题展,吴小姐是独自一人来看展:“我喜欢自己来,可以安静地有些自己的思考”。在吴小姐看来,基于生活经历的不同,不同人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大家对展览的期望值不同,但最好都是用平常心去对待。“看展览不应该太过功利,一定要在这里收获什么。因为不是说你看一下就可以立刻收获、提高多少东西,但这些东西是会沉淀在你的生命里。或者在以后的某个瞬间,其中某个画面就会在脑海灵光一闪呢?我是从事策划工作的,非常需要不断吸收灵感,三年展就是这样一个让我吸收灵感于无形中的宝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匆匆逝去的生活中,有着许多被人们遗忘的角落,而“见所未见”的展厅,正是将这些我们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的美好集中呈现,那些随风而去的历史,那些曾经鲜活的建筑和人群,那些动态瞬间的水滴,那些放大了几万倍的灰尘,都在细微、温和地提醒着我们去反思,去回想,应该如何以更好的热情去“看”生活。

                                                 广东美术馆 新闻与影像部
                                                 201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