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所未见”的展览——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员姜节泓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北京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大家好!非常荣幸参加新闻发布,感谢罗馆长的邀请。其实主题展是对拆与建的主题的回应。我在去年做过一个大型的影像展叫做“没有记忆的时代”,讲到的就是中国进程当中的拆与建所形成的记忆的一种失落。我们记住的并不是在生活当中的现实,记住的是影像上的影象。

    此次广州三年展的主题展,第一次形成这个主题是在2009年的年初,经过不断地与美术馆、罗馆长的一个谋和之后,渐渐形成的。2009年最早形成的展览的名称,第一个想法是从英文开始想的,叫做未见之物,就是你没有见过的东西,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中文翻译。当时是没有多想,一直在往前推进,我也找合作人,经过很多的筛选,我找到了我的搭档乔纳森•沃金斯先生,他是英国IKON美术馆的馆长,他以前是悉尼双年展、加沙(音)双年展的的策划人。在找到了他之后,我们对于这个框架才进一步地深入。他对这个框架也很有兴趣,接下来他将有所介绍。终于我们想到了一个比较响亮的中文名称,叫做“见所未见”。其实它是有一点限制的。我觉得在中文的语境里面可能还是比较响亮的。
   
    在罗馆的整体的框架下面,一条是理论的路线,而我们的策展完全是一条实践的路线。以理论来批评来思考中国当代艺术,而主题展的策展实践则是完全通过视觉来引领想象力。因为见所未见其实是一个没有玄机的玄机,大家都能够想到见所未见是什么,但是都说部不上来是什么。这是跟以往三年展的策展人大都是从理论背景出来的策展思路完全不同的,我们是完全从实践的角度来考虑这个展览的形成是怎么样的。希望会呈现给大家一个非常不一样的一个展览。
   
    我跟乔纳森•沃金斯看了所有的展馆,包括在广东美术馆以外的一些可能的展馆,因为我们一直坚持认为双年展或者三年展它不仅是一个美术馆的事情,而是一个城市的事情,这个也是罗馆对我们一直在提醒的事情。当我们把美术馆推向城市,走出美术馆,接下来我们便可以看到这个三年展能够带给广州、带给我们中国当代艺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这个展览的规模会比较大,同时还会在“见所未见”的主题下面,于明年在海外做一系列的项目。目前已经确定的项目,是在明年的4月份在英国做一个户外的,走出美术馆的一个项目。整个框架正在构思、运作的过程当中,我们已经在广东美术馆设立了一个团队,接下来将开始着手进行进一步的深入。
   
    以下我将把时间交给乔纳森•沃金斯,他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以他在中国的经验谈谈对此次主题展的展望。他是2006年上海双年展的策展人,跟中国有关的他还是去年上海美术馆文献展的策展人,和黄普先生一起合作的。   
  
广东美术馆 新闻与影像部 (录音整理)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