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五种思考维度 

    以“见所未见”命名的主题展,策展人设立以下五种思考维度:“未见之物”、“未见之事”、“未见之信”、“未见之城”、以及“未见之变”。

1.“未见之物”
    这个主要在物理空间的维度意义上,指向被遮蔽、被包裹、被隐藏、被限制,而未能显现的东西(object)。这种“未见”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久的。“未见”不但包含了由现实事物物理属性所形成的“不可见的”、及“可见而暂隐”之物;与此同时,也可以指向一种对于事物本身是否存在的不确定性。

2.“未见之事”
    这个包括了无从直接以视觉方式认知的事件(event)。从时间维度而言,“未见之事”是一种现在时的表述方式,或者说,是一个属于“当下”的想像空间——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未见”。在“当下”的一端有对于过去的“未见”,历史才会有多样的演述,并影响着当下的社会意识、道德标准与文化取向。在“当下”的另一端,更有“未见”的将来。对于将来的“未见”可以蕴涵一份期待,要沿着时间的推移才可能成为“眼见之实”。

3.“未见之信”
    这个的“未见”也可以是潜在的动机、未被相关可视媒介所呈现的意志、欲望、精神与力量,或者说,超越于我们赖以生存的三维空间,却没有脱离我们可以想像和认知的种种“存在”。而正是这种可能性,“未见”则得以在神学意义上造就了“信”(faith),成为“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在当代语境下,再一次,与过往艺术先贤们一道,以有限思考无限,以短暂盼望永恒。

4.“未见之城”
    从空间维度来观察,“未见” 也是一个跨越政治和文化地域(realm)的想象空间。 一墙之隔便有“未见”,而在各种社会背景中都有自己的“未见”。“他者”之“所见”可能成为“我”之“未见”,反之亦然。从时间维度而言,由于空前的城市化规模,我们的生活又将被领向何处?正因为对于“未见”的“事实”的假设与猜想 , 才引起了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对于“种族”、“政治”、“阶级”、“身份”、“心理”和“性别”等等尖锐问题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误读”、“错释”,以及前沿性探讨。

5.“未见之变”
    “未见之变”跨越了时空维度,来探讨“非常城市”的核心焦虑;同时,又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思考维度对以上四种探讨角度的补足和提炼,并强调一个更为自由,更具张力的主命题——“见所未见”

    这五种思考维度不是孤立的,虽然各具视角各有侧重,同时也互相交融、互相渗透、互相支撑。前三者是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的“未见”,而后两者则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来回应“非常城市”中的“非常经验”。这五种思考维度也不是限制性的界定,而是启示性地提供了各种延伸和拓展相关思考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