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尔·克雷格·马丁(爱尔兰/英国) 

艺术家介绍:

 

马克尔·克雷格·马丁(爱尔兰/英国)

    迈克尔•克莱格-马丁(Michael CRAIG-MARTIN),1941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在美国长大。1959年入读纽约Fordham University的英国文学和历史专业,并开始了绘画。1961年秋,进入耶鲁大学专修绘画。1966重返英国,成为英国观念艺术的先驱之一。1980年至今受聘于伦敦金史密斯学院。现在英国工作和生活
 
    迈克尔•克莱格-马丁的艺术创作可粗略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上世纪60、70年代和80年代至今。这两个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内容、风格、媒介等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分界。克莱格-马丁在耶鲁的五年正是美国当代艺术关键的五年。新时期的人们对艺术的本质提出了质疑,认为艺术的工艺、技巧、物质性不再是最重要的问题,艺术的观念获得了认可。于是,传统的艺术定义被打破,各种先锋性、实验性的艺术流派蓬勃发展。克莱格-马丁见证了观念艺术和极简艺术的诞生,并深受二者影响。他通过木盒子系列和《一棵橡树》等装置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相信”才是作品中坚定不移的根本。他曾在采访中坦言:“回顾过去,好像我每次试图做点东西出来时候,那东西已经存在了,我不过是在上面加上了一些改动而已。拿那个时期的巅峰之作——《一棵橡树》来说,实际上我什么也没做,但我实现了之前一连串的想法。” 克莱格-马丁很早便注意到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用具和物品,例如水桶,水杯,眼睛,熨斗等等。这些制成品(ready-made)在他的艺术世界里被看作人类的另一种语言符号,它们可以有最简单的形式但却能容纳最复杂的内容。如果说艺术家之前还在试图回答艺术的本质问题话,中后期的他则更专注于积累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符号素材库。这个素材库并不庞大,常用的不超过二十个,但却能经他搭配组合之后表现出异常丰富的视觉与意义潜势。进入80年代,他尝试着将这些素材设计成简笔画,用黑胶带把线条和轮廓在墙上贴出来。后来他引入了色彩便直接在墙上作画。有一段时期,他的作品通常是以墙面为单位,以炫目的色彩简洁的线条为标识,铺天盖地的出现在建筑物、地铁站等公共空间。最近他又借助电脑技术处理这些平面设计,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体验。除了艺术创作之外,格雷-马丁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艺术教师。自1980年受聘于伦敦金史密斯学院至今,为这个以艺术与设计蜚声海内外的学院为英国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艺术家,包括八十年代末崛起的“年轻英国艺术家”(YBAs)群体。

    个展:2009朴敬美画廊,首尔 /2003风暴之眼,加戈西安美术馆,纽约/ 1999迈克尔·克莱格·马丁:雪茄有时就是雪茄,符腾堡美术馆,德国斯图加特/ 1994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巴黎 /1991项目画廊,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 /群展:2006第6届上海双年展 /2006年,审视欧洲,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 /2005提高意识,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

作品介绍:

无题(手提箱),铝面丙烯,200×200cm,2012

认知,布面丙烯,243.8×365.8cm,1996

风眼,布面丙烯,335.3×279.4cm,2002
    
   

    迈克尔-克莱格-马丁具有创意的作品《橡树》表现了一杯在玻璃架子上的水,同时还附有文字。在后面的墙壁上,是艺术家在一次访谈中对于作品中树的作答。
  问:那杯水是不是关于橡树的一个象征符号?
  答:不,那不是一个符号,我将一杯水在物质上变化成了一棵橡树。
  问:但是那看起来还是像一杯水。
  答:它当然像,我并没有改变它的外观,但它不是一杯水,而是一棵橡树。
  ...
  问: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时间点上,那杯水变成了橡树?
  答:当我把水倒进杯子里的时候。
  问:你每次把水倒进杯子里的时候,它都会发生吗?
  答:当然不是,只有在我想要把它变成橡树的时候才会。

    艺术家在作品中试图表现的是人类的想象所带来的改变的能力,而且这并不仅仅局限于对《橡树》的阐释和理解上,同时包括了对于艺术品的理解。这是我们大脑中“灰色物质”的一种不可见的行为——尤其是期待所带个艺术家精神投射——这决定了观看的方式。同时也体现在克莱格-马丁的其它作品中以及整个展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