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位置:首页 >> 最新消息>>

艺术家访谈:马晗的拆迁反思



    新闻与影像部:马老师,请简单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马晗:这面墙全是我的作品。首先我拍的是一个拆迁的现场,然后把这个现场剩下的材料,有些不同的砖、石头,还有玻璃碎片,把它磨得更虽碎,用这个碎的东西做的一些抽象的画。然后还有一些砖被压碎的那种拍的摄影作品,同时在展出,作品就叫《每一次的粉碎是不同的》。主要还是觉得在拆迁的过程中,人们就会说,对一个城市的记忆有时候缺失了。比如说你本来在这个地方工作挺长的时间,突然一下建筑和依存的坐标没了。然后把这些东西作为一个纪念的,像留给我们的一种很小的、最后剩下的一种碎片,我们就叫做记忆的碎片,把这个东西来做了一个转换。所以我想,有一年就一直在做这些事情。
   
    新闻与影像部:你这个从微观来展示城市拆迁的变化吗?
    马晗:我想更多的把我们这种对记忆的疼痛、缺失,把它转换成能够唤起我们记忆的东西。因为这个作品在不断地展示的过程中,人们会想起曾经的样子。我们有时候去考古的话,你会在一个考古的碎片里面找到,然后想象还原成它过去的样貌、相貌。艺术品可能更多的是让一个人唤起一个失去的东西。让观众去想,这个在拆迁之后是怎么处理,这种过于频繁地拆和建的过程,是不是很多东西被遗失掉了,人的记忆和情感就有一种失落感觉。
   
    新闻与影像部:你是想表达这样一种因失去存在而产生的失落感?
    马晗:对啊。假如你在外国待了很多年,回到中国一看,好象就找不到自己读书的小学了,也找不到自己待的地方了,那就很麻烦了。这个是它拆迁的,压碎了的,然后我把它磨成粉末。你看,玻璃碎片、混凝土,还有红砖,灰砖,不同的材料有30多种吧,然后用这种碎片做的抽象的画,来唤起我们对拆和建的一个反思。就是说在拆的过程中,我们很多的记忆缺失了。有时候突然一下子你不会想起这个城市。

    新闻与影像部:但你会形式转化法,包括语言也用得很到位。
    马晗:很美,我还是让大家感觉到在收到美的感觉的时候,能够想起我们缺失的东西。

    新闻与影像部:但是你还保留了,转化了,语言非常国际化,包括这两个作品。你这里加的?
    马晗:这就是玻璃碎片。因为你拆迁的过程中有很多碎片。这是不同的,这个是应天齐的,这个是测试的,我就做了一个像心脏的心电图,然后一层一层的。因为这个拆的过程中,它的心跳很多。我的工作中,其中有一个工作室在废堆里面,被拆掉了,村子在那个位置,变成废墟,就没有了。然后他们是说这个作品已经把社会问题已经变成一个学科化的研究了,我是在做一个社会问题,在中国存在的一个对记忆的一种……这本身是一个拒绝记忆的地方,就是说你唤不起你的记忆。你曾经的居住的地方或者工作的地方,可能几年就拆没了。

    新闻与影像部: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正好不断在变动,不断地拆迁。
    马晗:漂移,就是说你永远没有安全感和一种固定的归宿感,永远是在一种漂移的状态。当然,这对艺术家还说也是一件好事。
   
   新闻与影像部:比较多变化。
    马晗:但是我们已经开始适应了这种变化。我们在转换的过程中,就把这些东西变得还比较美,这面墙看起来。

    马晗:很漂亮。像一个彩条,像一个花布,但是材料就是从那里来的。
    新闻与影像部:从废墟里面来的。
   
    马晗:从拆迁的废的。像他这样的东西做成这样,我是把它磨得更碎,磨得很粉,像灰砖、红砖,磨得很碎。


新闻与影像部(整理)
2012年2月17日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