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博物馆:校园“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实现——赵辰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论坛行动计划第一站第三场 “历史中的城市”的发言(概要与节选)

赵辰(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一、 发言概要

    南京大学的鼓楼校区是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一个老校园,其中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金陵大学旧址”,也是中国近代以来由西方教会设立的几个著名校园之一。长期以来,如同中国其他一些著名老校园一样,在充分发挥了使用功能的同时,也显得环境质量低下。尤其是社会、时局的动荡起伏,都对校园环境与建筑文化产生巨大破坏,加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空间环境的尊重不足,这使得老校园的文化意义——“场所精神”(Genius Loci)被严重地埋没了。这种现象,却与中国当下如火如荼地物质性的新校园建设形成了巨大的反照。最近,南京大学利用主校区向新校园迁移,老校园得以调整的机会,结合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提出了将“金陵大学旧址”建设成“南京大学博物馆”的设想。这既是中国大学校园与博物馆事业的一种特殊意义的发展,正是校园空间环境之核心价值的文化意义得以重新持续和提升,并极大地延展至城市、社会的环境,从而产生重大文化影响。

二、 发言节选
    我最近做的事情是把南京大学的老校园做成博物馆。在此我想结合前一段时间我对中国大学校园的建设的一个看法来谈一下这个实践——校园“场所精神”的实现。人类建造的场所都有一定的精神,你建造的场所就一定有人的记忆,一定有意义,并不一定是要划时代的结构才能代表现代建筑学,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中国大规模校园建设。我认为这背后是这两个原因:1、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教育的市场化;高等事业对地方经济尤其是土地开发的刺激;第二,高教事业对地方经济的刺激,尤其是土地开发的刺激。但是,我们有这么多校园的新建筑,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建筑文化就好?我的观念是大规模的校园建设并不意味着校园建设文化的发展,这两个事情一定要分清楚,规模的问题是建筑面积、土方、平方米的问题,甚至金钱都可以谈,但我不认为这个可以和文化划等号。文化的问题不是简单量的堆砌就可以。我们要讨论校园的建筑文化,首先要看看中国大学校园究竟有什么样的历史,所有的大学要说自己的学校有文化,是要有历史积淀为前提的。

    大学的历史从现代来看大约是两个途径,一个是西方传教活动发展所致,另外是中国开始兴起民族教育事业,从洋务运动开始的。这些学校形成了两路,这两路非常有意思,大家仔细看一下的话,教会大学都采用了民族的形式,而真正的民族大学采用的都是西洋的形式。这样的对比历史,今天有这么多大规模校园的建设,造成的现象却是校园空间“场所精神”很大的缺失。比如说大学校园的历史跟场所之间是错位的,错位的现象非常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一种重文轻物的观念;另一方面校园的建筑被随意地更改,也导致了“场所精神”的破坏。

    大学校园其实是一个什么场所?大学的校园到底是干什么的?这是我们更需要讨论的。大学的校园跟社会之间有一种合理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大学校园肯定是一个文化传递的精神场所,这是它最根本的意义。我觉得把南京大学做成一个大博物馆是一个机会,这是博物馆和大学变成社会化的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在解决这个项目的难题之后我开始想文学上的问题。南京是历史很悠久的城市,它是一个千年古城,是极具文化的场所,当然也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当年我指导我的学生写论文的时候就说:“冲突与妥协”,做文化交流肯定是有冲突的,我们看老房子一看就是有冲突,到底是中国还是西方,

上一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4-2006 GDMo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439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