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我爱阳光与花朵——郑爽作品展”座谈会纪实

录入时间: 2017-06-01

5月12日下午,我爱阳光与花朵——郑爽作品展”座谈会在广东美术馆3号展厅举行。本次座谈会围绕郑爽的创作历程和创作理念展开讨论。下面,我们将通过文字和图片记录来回顾这次学术座谈会的精彩内容。
 
“我爱阳光与花朵——郑爽作品展”座谈会
 
时间:2016年5月12日下午3点
地点:广东美术馆3号展厅
 
策展人:王绍强(广东美术馆馆长)
学术主持:杨小彦(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出席嘉宾:
黄启明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潘行健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李全民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吴武斌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宋光智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蔡拥华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樊林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齐喆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胡斌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教授
孙晓枫 广东美术馆研究员
郑爽 艺术家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小彦
 
杨小彦:郑爽老师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她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着非常重要的审美立场,在纷繁多变、急流险滩的世界当中,她坚持不变的情操是非常非常难得的。她这种对艺术的追求,让我们明白艺术的魅力,如何在一个艺术家身上成为一个长久的记忆,成为一种长久的坚持。今天我来主持会议,其实大家都是朋友,都是老同学,而且都是郑老师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亲切地来回忆过去的岁月,谈谈各自与郑老师交往的经历。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黄启明
 
黄启明:非常感谢广东美术馆举办这样一个展览,上次展览开幕来了很多的同行、领导、媒体,还有社会各界人士,听到大家都对郑爽老师的作品有非常高的评价。我本来是很了解郑老师的,但这次当我看完郑老师这么多作品,发现有一些作品是我过去没有看过的,我突然感觉到,我跟郑老师是这么近,又那么远。所以我借这个机会谈点感受。一是郑老师的生活态度,二是郑老师的创作态度,三是郑爽的教育态度。
 
一、郑老师的生活态度。我们看这个主题是我爱阳光与花朵,郑爽热爱生活,我想这就是她的生活态度,热爱大自然,有人文的情怀。另外,郑爽老师抱有一种积极向上,非常正直的人生态度,她经过大时代的洗礼,所谓大时代包括战争,包括革命,包括运动,也包括改革开放。在这样的大时代的背景下,郑老师始终坚信、坚持正面的、阳光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使她的画面境界升华,使得她的画面给我们带来非常纯净的感官体验。
 
郑老师为人很正直,做事非常低调。她在1982年获巴黎国际沙龙版画展金奖,当时我们作为学生,作为美院的学生,非常兴奋,因为刚刚改革开放,中国的版画作品能够在国际上得到这样的认可,在当时来讲是一个很振奋人心的事情。郑老师做事非常公正,坚持原则,同时她也非常诚恳,非常直爽,乐于助人。她为人低调,个人的宣传、展览等活动是非常少的。但是当时在中国美术馆的个展,在北京的文化界、美术界、还有社会各界都给了很高评价。
 
二、郑老师的创作态度。这个创作的态度,像杨小彦刚才讲的——她的坚持,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郑老师的坚持,对于传统人文思想审美的一种坚持、坚守,对于一种造型语言的坚守。
 
在我们看来,改革开放以后,郑老师的画面就呈现出明显的个人风格。当时整个社会教育对艺术思潮、西方的艺术观念,对中国本身传统艺术观念的认识,都处在一个很模糊的状态,大家都在摸索。郑老师的坚守,是她的作品始终饱有一种人文精神,一种情怀,诗一般地表达,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郑老师作品的创新性,也是值得我们研究、探讨和总结的。在传统水印里面,基本是以加法为主,层层叠加,越加越重,郑老师在这三个过程里面尝试用不同的材料,用一些减法或者是用另外一种方法,她的画面非常的概括、简明,使我们感到她的作品非常清新,非常轻松,非常亲切。
 
坚守与创新,在郑老师的作品里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当我们在探讨中国现代版画,中国水印木刻的创新,我们一定会谈到郑老师的创新,她独特的风格和品格。
 
三、郑老师的教育态度。郑老师首先是一个读书人,所以读书明理,热爱生活,对人文精神、人文思想的认识和追求一直贯穿她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她跟学生下乡写生都是同住同行,没有一点特殊的。
 
此外,教育的层面还有一点就是原创,原创精神的坚守,同时也在探讨集体创作的一种可能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郑老师的带领下,一批年轻老师创作了一些响应主流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全国美展,全省美展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也获得了鲁迅的版画奖。这对于教育事业的推动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也使得广东版画教学、广东版画创作能够稳步持续地在全国,甚至在很多的一些国际展上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所以,我个人感受是,如果说以人品画品来说,郑老师是一个典范,特别是她这次把整个展览的作品捐给了省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在文化的传播、审美的教育中起了一个很大的作用,所以我非常的感谢郑老师,也非常佩服郑老师。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全民
 
李全民:这个版画展给人很高贵、很舒服的感觉。郑老师的画,我太熟悉了,看了画展之后,我想讲两个体会。我觉得题目挺好,“阳光与花朵”实际上代表了两个重要的意义,“阳光”就是向上的、积极的,一种坚持,一种力量。我十七、八岁就跟着郑老师学习,所有东西,包括生活上的,审美上的……基本上都是郑老师教给我们的,她一点一滴地带着我们。可以说,现在我们美院里面最原生态的就是郑老师,她是敢于为理想奋争的。“阳光”不是一个概念,是她所有如阳光般品质的体现。在郑老师的作品中,她始终追求表现美好的东西,她是淡淡地讲出来的。她说,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悲伤的经历,但是我们不要被这些东西打败;不要每天活在一个没有正义的世界里面。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是很深的,我们要通过作品来打造美好的、崇高的、阳光的东西。
 
郑老师不仅对教学,她对材质、技术等问题也是非常在意的,甚至还专门去研究水印纸的酸碱度。她给我们树立一个很高的形象,所以我们一直在探讨。版画系这么多年来,也坚持培养高品位的创造能力。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樊林
 
樊林:我和郑老师没有太多的接触,我想从学艺术史的角度看这几十年间的流向。我们看郑老师作品的时候首先是很感叹,我们会坚信一个看法,这个看法从一开始到现在都会坚持,就是郑老师这些作品都是对生命的赞叹,尤其我看了1973年那几年的《南海女民兵》等作品,我刚开始学画画的时候就接触这些小时候最熟悉的工农兵形象,我经常会画工农兵形象。郑老师为数不多的工农兵形象,从画面上看,依然还是内在的对生命的赞美。所以我觉得这一批画看下来,我个人保持一种新的价值。如果我们回头看中国这十年的流向发展,会发现很少有艺术家能摆脱政治的影响,可以真正发自内心的去创造图像。艺术史研究里头有很多的东西,对每一个艺术家来讲,创作实际上是对心灵的描述,即使是在观念艺术时代,艺术家的创作也是基于大自然的激发的,也是源自生活的涌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展之所以能受到各个年龄层观众的欢迎,不断地拍照,不断地发出他们的声音,是因为人们接受对大自然的这种刺激,内心也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图像。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郑老师的这些创作,在郑老师的手下,它是以大自然的美为起点,这个手段很特殊,因为很多男性艺术家不是这样子做的,这个起点的过程当中,就是记忆力、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的共同作用,通过笔触、色调,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水印,把它的虚实和它的繁简关系都处理得很好。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潘行健
 
潘行健:刚才杨小彦讲了一句话,郑爽老师的审美立场对艺术是一种坚持的状态。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非常多元、也很杂乱的形态下,她能够坚守一辈子的审美立场。我跟郑爽比较熟悉,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人多多少少也在坚持,落在郑爽的身上,某些方面显得更为典型,或者更值得深挖。这种坚守的状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来自不易;第二,是来自心底的东西,发自内心。所以这个主题“我爱阳光与花朵”,实际上是“我心中的阳光与花朵”。这次展览她展示了她的人生,特别是有一段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的经历,大家都知道她的出身,但是不知道她经历过的苦难,有四、五年的时间讨过饭,沿路捡玉米棒,捡菜,这种生活很多人不了解,也想象不到,一旦把这样一种经历跟她现在的生活相比较,跟她平时所呈现出来的这种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连在一起,我觉得就值得我们去思考了。英雄主义是指明白现实生活的真相的时候,仍然热爱它,郑爽就是经历了苦难,但她仍追求欢乐,还追求阳光与花朵,我觉得这是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在郑爽身上要吸取的东西,这点很重要。
 
另外一点,我觉得她学习是发自内心的。郑爽把平凡的生活表现得光辉璀璨,这是一种境界。已经超越了技法和审美的层面,她让平凡的生活走近了心里,变成了她心里面的感情寄托,阳光和花朵是在心里面的,不是表现她看到的客观存在的阳光花朵,而是把自己心里面的阳光花朵表现出来。郑爽说了一句话很感动人,“我做不了一棵大树,我愿做路边的一棵小草。” 这种境界的美,花朵、青草已经变成她的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人生追求,一种追求的归宿,我觉得她表现这种青草、花朵、阳光、雨露,已经不是表现客观的东西,是真正从内心走出来的,这点很多人做不到。郑爽曾经有个展览叫“我心中的阳光”,今天的主题是“我爱阳光与花朵”,我相信阳光和花朵永远在郑爽的心中。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吴武斌
 
吴武斌:大家看到郑爽的阳光与花朵,我看到的是坚持,看到她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应该是性格,冥冥中有一个安排,中华民族会有这么一个人出来,出这么一个作品。她的一生,经历了从整个国家的变化到家庭的变化,在这个过程里头,她一直如阳光般明亮,她的画体现了她的整个主调。第二,郑爽的画是阳光与花朵,她的作品有一份很纯净的美,很纯洁,这种感觉是很难得的。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蔡拥华
 
蔡拥华:作为郑老师的学生,我觉得郑老师的艺术生涯和教学生涯有特别多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地方,我想把老师上课的点滴分享一下。
 
第一,在读书的时候,郑老师多次提到李桦先生,古元先生,黄永玉先生等,提到这几位先生不同的教学思想,不同的风格魅力,以及对她版画艺术创作思想的传授;
 
第二,郑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提到她在北京荣宝斋学习传统的水印木刻,还介绍日本木刻。毕业以后她选择做水印木刻,她想去一个“没有冬天的地方”,因此她来到了广美,南方闷热潮湿的天气反而被她看为印制水印木刻的优越之处。郑老师一直为中国的水印木刻孜孜努力,使这种东方文化能源源传承下来,并在艺术界里能够开出一朵美丽的花。
 
在那个主题创作思想至上的年代,郑老师始终坚持表现日常生活的花花草草,在她的大爱里面,体现了对艺术的本质美的追求。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的内心要十分强大才能坚守自己的内心的东西。
 
第三,郑老师对题材的选择要求很高。从花草静物的选择,在这种形式感里面,我想他水印木刻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里面,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我们看到郑老师的水印木刻里面,她更好地把东方传统的水印木刻跟西方版画有机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清新高雅的格调,这跟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修养是离不开的。广美的胡一川院长、王肇民先生、潘行健老师、郑老师等一批奠定了广州美术学院基础的大家们,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对学术要求特别严谨,在教学上特别开明。郑老师的作品,雍容高贵、暗香浮动,她把中国传统的水印木刻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的体会,感谢郑老师。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宋光智
 
宋光智:我觉得广东美术馆举办郑老师的作品展,有特别的意义。郑老师在中国的美术史,中国的版画史上是很重要的一位美术家,她是中国的水印版画界的一面旗,她的品质,她的作品能够构建一个体系,无论从她的创造手法,以及到最后呈现的艺术效果,都有着她独特的印记。
 
另外,我觉得郑老师是一个艺术天才。她作为女艺术家,以她独特的,敏锐的女性角度诠释一花一木。郑老师的作品中透着一种贵族气息,我觉得这个很重要,郑老师的作品到达高雅脱俗的境界。刚才各位对郑老师的评价,提到清新纯净这几个字,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郑老师的作品为我们过滤掉所有纷繁杂乱,仿如远离喧嚣的桃源。结合郑老师的人生经历,我们再看她的作品的时候,她坚定的审美立场,她积极正面的生活态度,都让我有很深的感触。广州美术学院成立60多年了,就是靠一代又一代人垒起来的。广东美术馆的基石,就是这些大师一块砖一块砖砌起来的。看郑老师的作品,有一种时光穿梭的感觉,好像回到做学生的时候,刚才有老师说过,人生当中有很多烦恼的事,也有很多快乐的事,但是你每天想着烦恼的事你就变得抑郁,你想着快乐的事你就变得很阳光。在这里祝郑老师身体健康,艺术继续辉煌。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齐喆
 
齐喆:这些年我跟郑爽老师交往比较多,我也投入精力做了郑老师版画创作的专题研究。今天我谈三点内容。
 
第一,任何一位艺术家作品的个人面貌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清晰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郑老师的附中毕业创作就是一组水印木刻作品,应该是受黄永玉先生的《阿诗玛》组画影响,为《马兰花》画了一组插图,单刀刻线,局部套色。当她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以后,李桦、古元、黄永玉几位先生对她的水印木刻技法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郑老师用中国传统特有的水印木刻方式,却采用了西化的审美和造型语言,这种中西混合的绘画语言有机和谐的融合在她此后一生的创作中。郑爽老师的审美走向和技法语言选择跟她的家庭背景有关系,因为她的父亲郑广元先生是留学英国学建筑的,从小的视觉经验决定了郑老师西化的审美走向。另外,这种技法选择或者和郑老师早期常以水彩写生作为水印创作的稿子有关,即强调色块造型,不过分强调线条的造型作用。
 
我们现在熟悉的郑爽版画面貌大概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逐步形成的,1979创作的《百合花的夜》是一个发端,从这件作品开始,郑爽的画面出现了大量的黑色块,色彩叠印等等,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郑爽水印木刻的面貌。樊林教授刚刚提到,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往往会有精神图示的意味,我同意这一观点。下面我想谈的就是郑爽老师往往被忽略的人物题材版画创作。
郑老师的人物作品大概可以分为四类。
 
一类是主题性创作。这类创作从学生时期开始,包括60到70年代创作的《妈妈上班了》《刘胡兰小队》《月夜练兵》等不为人所熟悉的作品以及1973年郑老师回到美院创作的《鹿场的早晨》《南海女民兵》《深深的海洋》这一系列作品,都可归为主题性创作。
第二类人物作品有点像中国山水画一样,大场面,小人物,人物只是作为点景。从《黄土高原的春天》开始,《西长安街》《收麻季节》《竹林小学》《五指山茶香》《胶林的晨曲》都可归为此类。
 
还有一类是历史人物、文化名人以及少数民族人物,包括广东省美协组织的两次历史画创作的《林则徐》1992和《南粤武王赵佗》1994,《卡斯特罗》《泰戈尔》等等。
 
我最想谈的一类是女性题材作品。这些画普遍带有艺术家自我心灵展示的意味,熟悉郑爽老师的观众从中很容易看到作者的影子。从1960年创作的《阳光与花朵》,1981年,她又重刻了《我爱阳光与花朵》这幅作品,到《南国的幻想》1962、《紫丁香花的回忆》1982等作品,四张人体:《七月的流萤》1985,《永远的星星》1986,《苹果》1987,《夏日》1988,到《你的双手承起了我们的生命与希望》2003等,这些作品或直接、或委婉地展现出郑爽这位杰出的女性艺术家既有为我们熟知的阳光的一面,她当然也有忧伤的时刻,有时柔情似水,有时又刚毅坚强,这才是一个真实的郑爽,非常之丰富。
 
最后我要谈的一点是郑爽常被忽略的一个贡献,即她很早就开始的书籍装帧设计和插图创作。郑老师在1962至1963年留在中央美院读研究生期间,做的最主要的创作就是为工人业余作家梁泊描写东北小兴安岭的猎人生活的23篇小散文组成的《山野猎踪》做书籍装帧设计。书籍版式设计新颖,很早就采用了跨页等形式,插图语言面貌统一又独特,题材覆盖人物、风景、动物。应该说,郑爽老师投身书籍装帧和插画专业不仅时间早,而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这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教授胡斌
 
胡斌:刚才齐喆老师讲得很详细,前面的老师也从各个角度,对郑爽的作品风格、时代特征以及教学方面都做了很详细的阐述。我从自己的角度,谈三个方面的看法,刚才齐喆老师的历史梳理,也是我的一个想法,我跟郑老师交流不多,但是对她的作品也有一些了解,我在四个展厅都仔细看了一下,看了以后更丰富了我对郑老师的一些印象,我现在谈几点看法。郑老师是与新中国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版画家,如何把郑老师放在历史的结构当中,看到她与每一个时段的关系和差异,这是我们走进一个艺术家个体的时候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一、我想说的是抒情风和版画风的转化。郑老师从50年代到80年代,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看到她的一些作品和时代的关系。首先50年代,我们现在回顾中国版画史的时候,那个时期必然会提到的《阿诗玛》,包括延安时期的作品;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很抒情的作品。这时候看到一些小动物题材的作品,这跟历史发展是相吻合的。有意思的是,艺术界的抒情风很快就过去了,后来艺术的抒情风是受批评的。我们再讲到八十年代郑老师的作品呈现,在精神脉络和思想风格趋向方面并不是说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八十年代吴冠中讲的形式美,这个是我在讲这样一个历史线索正增长的一种关联。
 
二、我对文革时期,包括毛泽东时代的绘画的女性形象有一定的观察,包括女性的造型,包括她的肢体语言,包括手脚的塑造,毛泽东时代很显然偏于一种健硕之美,就是女性男性化的形象。刚才说女性更变相于柔美的形象,但是在毛泽东时代艺术家并不是很通行,那时候并不是因为你是女性的身份,就会特别凸现一种在画面的柔美气质。我看了郑老师的人物塑造,我觉得最带有那个时代的主题特征可能就是《南海女民兵》,这就不是黑黝黝的皮肤,不是特别强健的,还是非常具有女性的美感,而不是男性化的英雄的形态,这个作品是1974年的。当然还有相关的一些女性形象,一般来说,70年代的女性形象和毛泽东时代的女性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看出郑老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她的坚持和她的趋向是比较一致的。
 
三、谈一下郑老师的风格和语言。刚才齐喆老师也谈到了一点,通过我刚才看画的体会,就谈一下我的观察。郑老师的作品是很自然的风格,刚才看到水彩画,我觉得水彩里面还是有一些印象派的特征,也不是特别明显的印象派的色观,这个在水彩里面,阳光体现得比较多一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民间的,有那种剪纸的感觉,那种猫、花、窗花有一种剪纸的感觉。还有一个就是它有西方的抽象构成,我看到这一幅画很惊讶的,那幅画虽然是人物形象,但是很具西方的抽象构成意味,在她的创造历程中,有很多的自然因素在一起,不是那么的明显,潜移默化地很自然地表现出来。
 
艺术家郑爽
 
郑爽:非常感谢今天座谈会有这么多人来参加,大家对我太好了。我喜欢一些小花、小狗、小猫、小草,我就是情不自禁地去画花花草草,我以前也画过历史画、人物画等,我觉得有一种愧疚,我没有好好完成版画应该完成的任务,现在大家不再提起战斗的东西,但是在我作画的年代里,版画是极具战斗性的主流工具,所以有一种愧疚的心。我虽然愧疚,但是我知道画这些画的时候的确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我对世界,对大自然,对一些花,对一些小动物,对一些小生命是特别有感情,所以就画这些画。这次广东美术馆为我办了这么大的展览,我非常的感谢,而且把这些画装裱得这么漂亮,今天又有这么多人来参加我的这个座谈会,非常感谢大家。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教授
 
王绍强:今天非常感谢各位艺术家、评论家出席郑爽老师作品展学术研讨会,郑爽老师也很开心很感谢各位老师的到来。今天我们可以从郑爽老师的人生轨迹与艺术成就,从她一直保持着干净的精神、谦逊的尊贵、安详而豁达的人格,坚持一贯审美品格,从一位美术教育家,著名版画家为中国美术教育做出贡献作上,系统的展开探讨。另外郑爽老师一直对广东美术馆非常关心、信任与支持,她将本次展览的全部作品无私的捐赠给广东美术馆,列入国家艺术品的收藏体系!她的高尚情操与行为也将成为我们面向未来的动力,本次的爱心捐赠也广受媒体的关注。我非常荣幸,到广东美术馆工作后的第一个展览就遇上郑老师的展览,20多年前我到过郑爽老师的家拜访,拿了我的素描画稿去请教郑爽老师,与郑爽特别有缘分。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与研讨会,能进一步了解郑爽老师的人文情怀,她对艺术的执着态度,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艺术的追求。了解一位出生名门的著名版画家,如何记录她独特的命运与风云时代的特别艺术人生。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的到来,也祝郑爽老师身体健康,艺术再创高峰,谢谢!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当天,来美术馆参观展览的孩子们
 
嘉宾合影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
主页 检索
日历
二维码
扫黑除恶

广东省文化厅扫黑除恶举报方式


举报电话:12318
举报网站:“广东省文化厅公众服务网”中“业务投诉箱”
举报网址:点击举报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