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美术馆首页
广东美术馆
《南京!南京》里的“他者”: 建构中国文化身份的尝试
录入时间:2014-09-02

甲午百部电影展映专题讨论
复兴的中国当抱何种民族心态

《南京!南京》里的“他者”: 建构中国文化身份的尝试

杨静

【摘要】新生代导演陆川的《南京!南京!》(2009)重新书写了南京大屠杀这一民族伤痕,在创造艺术和商业奇迹的同时也引发了巨大争议。《南京!南京!》勾勒了一幅气势磅礴的战争画卷,再现了1937年南京陷落后日军大肆屠戮与国民党残部的抵抗,穿插难民的自我救赎和“慰安妇”等副线。作为一个演绎历史、文化和民族等多重话语的意识形态文本,《南京!南京!》为研究文化身份建构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重述民族抗战史能否缓和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疑虑?超越民族主义话语的反战理念是否促进了世界人民对南京大屠杀的理解?如何通过重新诠释他者来构筑自我身份? “他者”是赛义德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往往作为“自我”的对应物来凸显异己的特质,是建构族群文化身份不可或缺的参照物。抗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给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敌人,使得国人超越了党派、种族和阶级等界限,整合为同仇敌忾的中华民族,'1]与日本“他者”镜像的映照成为构筑国民“想象的共同体”的重要组成。在全球化浪潮引发的身份失落的危机情势下,《南京!南京!》提供了一个重述抗战史,对国殇进行理性阐释,重新书写他者与尝试建构中国文化身份的样本。

下载全文PDF (来源:《学术研究》2014年第8期)




重点展览

亚洲时间——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

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
亚洲时间
展厅:所有展厅
时间:2015.12.11-201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