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美术馆首页
广东美术馆
复兴的中国当抱何种民族心态
录入时间:2014-09-02

甲午百部电影展映专题讨论
复兴的中国当抱何种民族心态

  [编者按]在全球化进程中,尽管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但局部的冲突和动荡仍然大量存在,西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理论也因此引起了学界的深刻反思。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应该如何建构民族价值观念、民族自我意识和国家观念,理性地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是复兴的中国不容回避、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可以从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展开,我们以复兴的中国当抱何种民族心态为主题,通过对中国百年电影中日本人形象的分析,对我们自身的文化存在方式、文化个性、民族心 态进行反思,以期为当代中国民族国家理论的研究和建构提供新视角。

复兴的中国当抱何种民族心态

——从百年中国电影对日本人形象再现的嬗变谈起

陈开举 薛萍

【摘要】中国电影对日本民族的再现

  百年中国电影史上与日本人有关的达250部,日本民族成为中国电影荧幕上最频繁再现的外族。日本人形象的复杂多样,或许是中国人民对于日本民族情感嬗变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在这样一个图像人侵的奇观时代,形象上的改变总是比其他正式改变获得更多的优先权。[1]在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 看来,电影恰是研究性别、阶级、种族的最佳文化文本,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构想屏幕上熟悉的文 化,同时也创造出了文化。[2]霍尔的表征理论强调定型化再现,即对“他者”的生产以及对自我与他者之间权力关系围绕差异的轴线所进行的正常化。霍米巴巴认为他者是自我欲望和嘲笑的对象,是本源与身份认同这种幻想中包含着的差异的表达。然而,表征却并非静止不变的,“自我”与“他者”之间真实界限的缺失,孕育出了一条虚构却动态的边界以维持“自我”与“他者”间一种绝对差异的幻想。因此,既然我们在心理上可以从害怕“他者”到崇拜“他者”,那么对“他者”的定见亦可以发生改变。表征的这种动态特性使研究中国电影中日本人形象的民族性嬗变具有可能性与重要性。

下载全文PDF (来源:《学术研究》2014年第8期)




重点展览

亚洲时间——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

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
亚洲时间
展厅:所有展厅
时间:2015.12.11-201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