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瑞杰夫·卢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当代视觉表达之间的关联

录入时间: 2017-05-25

  欧洲画家,如约翰·佐法尼(J. Zoffany)、威廉·霍奇斯(William Hodges)、爱德华·切尼(Edward Cheney)、罗伯特·格林德雷(Robert Grindlay)、提利·凯特尔(Tilly Kettle)和托马斯·丹尼尔(Thomas Daniell),于18世纪来到了印度。这群欧洲旅行者通过油画为以风格化、分层缩放和叙事描画为特色的印度传统微型画带来了浪漫的风光。
 
  第二阶段的风格同化伴随着对欧洲风格自然主义绘画的排斥,出现于20世纪中期。一股强劲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风潮席卷整个国家。东方被视作灵感源泉。通过交换理念、建立网络以及建立印日同盟,泛亚洲的理念开始出现并相互影响。
 
  拥有不同文化背景、来自不同地区的无数艺术家从印度精神中汲取了创作灵感并将这一精神能量通过他们的艺术作品表达了出来,从而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创作轨迹,例如尼古拉斯·罗伊里奇(Nicholas Roerich)、乔治·凯特(George Keyt)以及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Francesco Clemente )等等。
 
  本文将关注于包豪斯流派的艺术家,例如保罗· 克利(Paul Klee)、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以及里昂奈儿·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从印度哲学的潜在灵性中汲取过创作的灵感,拥有相似的艺术观点。
 
  1922年在加尔各答,包豪斯和孟加拉流派的艺术家曾经举行过一场非常重要的展览,反映出了当时的艺术大同思想。2013年,在德国德绍曾重现过这一今天已经被人们所遗忘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展览。印度国家现代美术馆馆长是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活动的协调者。本文旨在对这一先锋的表达方式以及通过两个思想流派之间的求同而实现的理念碰撞进行阐释。
 
  对于包豪斯流派而言,印度被视为精神理想顶峰的所在地。2013年举办的这场展览不仅是对1922年那场展览的简单再现,同时也是对正在进行中的现代主义运动的肯定,期待着对该语境和时间作出正式的认可。
 
  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的历史,对于当代学术讨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本世纪而言,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展览的跨文化内涵,具有值得纪念的重要意义。两种不同理念的交汇,造就了一个先锋事件,将两块彼此分隔的大陆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
主页 检索
日历
二维码
扫黑除恶

广东省文化厅扫黑除恶举报方式


举报电话:12318
举报网站:“广东省文化厅公众服务网”中“业务投诉箱”
举报网址:点击举报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