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钢纸本水墨系列作品《拜岳台》《高岭雪嵯峨》《冷石生云》《千山初秋》《青松四面云藏屋》《深静如太古》《松岭挂苍雨》《虚亭带遥山》《夜深雨过山形出》《一径雪初霁》。
GDMoA年度提名艺术家徐钢自述:就我自己的创作来说,还是践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规律,我的很多题材皆来自对自然造化的体悟,我还会在自然之中完成大量的对景写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以笔墨直接描绘,把笔墨转换为我在自然中体悟的鲜活的笔墨,也就是以自然造化为媒介,把传统笔墨技法融化为有“我”的笔墨。
徐钢
个人简介
1978年出生于江苏苏州;
1993年师从亚明先生学习中国画;
200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2015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文学博士学位;
现工作、生活于南京。
近期展览
2020年 “出·入——徐钢山水画写生展”,南京芥墨艺术馆,南京,中国;“碧山千叠——徐钢近作展”,上海芊荷艺术空间,上海,中国;“雅集兴答——第六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浙江美术馆,杭州,中国;“介入与再造——当代绘画的图象方式”,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闲看青山——徐钢个展”,南京逸空间,南京,中国;“闽江计划第二回:山海、神祇与乡愁”, 福州威狮国际艺术中心,福州,中国;“五色——当代水墨五人展”,宣和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9年 “自然的双重性——西安2019山水画邀请展”, 崔振宽美术馆,西安,中国
姜吉安丝绢系列作品《琴甲》《Circle》《爵》《应物游心之一》。
姜吉安丝绢系列作品介绍:姜吉安的《丝绢系列》作品,用大块白色丝绢,经过分割、燃烧、研磨、过滤残渣、萃取颜料、绘画、雕塑一系列工作形成,丝绢在创作过程中展现了一次完整的自身循环,就像中国古代的“回文诗”。
姜吉安运用中国传统“以物观物”理念,对绘画媒介、颜料、画面内容之间的惯性,进行了结构性的重组。他建构了一种被称为“现成品绘画”的独特作品结构,这是中外美术史中都不曾有过的。姜吉安的绘画方法论,来源于中国传统“以物观物”“以身观身”理念,强调人要抛弃惯性思维,用事物来理解事物,使事物完整呈现自身。这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精彩深刻的理解世界的方法。
姜吉安
个人简介
1967年出生于山东烟台;
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获硕士学位;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近期展览
2018年 “中国新水墨作品展 1978—2018”,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7年 “复像·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6年 “应物会影:姜吉安个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中国;“意文本——中国当代艺术展”,希腊雅典中心,雅典,希腊;“天下·往来:当代水墨文献展 2001—2016”,红专厂当代艺术馆,广州,中国

张伟衣纹系列作品《墨》《苍》《赤》《红尘》。
GDMoA年度提名艺术家张伟自述:衣纹系列作品《墨》《苍》《赤》,在衣纹的处理上试图完全摆脱我们所熟悉的写生挂布的观察与模拟方式,所遵循的是中国书法山水画中笔笔相续环环相生的传统韵味与规则。
对心性的关注及自身觉悟的提升是随着自己对传统雕塑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展开横向纵向的了解后而愈发感到重要的事情,也是我创作的取向:无所谓题材内容、语言形式、材料工艺,无所谓当代或保守,都将自然呈现出自己兼得于西方的古典与中国古代之精华之气息,而重要的是传达出愉悦内心的那种超越语言超越宗教的更为宽博的邃远的精神性。
张伟
个人简介
1968年出生于山西太原;
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同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1989年获国家教委奖学金,公派至苏联留学;
1996年毕业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院雕塑系,获艺术硕士学位;
2015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近期展览
2020年 “艺术北京·发现”,利星行文化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9年 “2019库里蒂巴双年展”,库里蒂巴,巴西;“器像万千——2019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0年 “张伟雕塑作品展”,H.T.画廊,北京,中国
2008年 “忆江南/董欣宾启示录——张伟作品展”,宋庄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7年 “见山——张伟雕塑作品展”,新北京画廊,北京,中国

丘挺金笺水墨系列作品《太行幽谷图1》《太行幽谷图2》《太行幽谷图3》《太行幽谷图4》《太行幽谷图5》。
GDMoA年度提名艺术家丘挺自述:金笺作品是实验性较强的系列水墨,常常是一开始并不知道最后画成什么样,未知性挑战与趣味性并存,要很有分寸地把控激情,很理性地计算丘壑结构推移。在保留原来比较扎实的勾、勒、擦、点、染的笔墨功夫的同时,舍去叙事性的情景。这是隐含性的,作品有笔墨,但又处处不见笔墨,方成化境。这些时隐时显的笔墨状态,很感性、很生辣,有时也略显稚拙,但往往是最生动,最能打动人的地方——这些笔墨经验以外的东西,才是我最有收获的东西,这就是我目前努力在做的:删拔大要,凝想成形;笔墨隐,境界出。金笺不像生宣晕染的变化快,而且干得很慢。我喜欢那种一遍又一遍形成晕边的微妙变化,而且金笺纸能层层积染,生成一种金石味的幽黑——在呈现烟云变幻、水墨淋漓的同时,那种黑和金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视觉意象。金笺作品在不同光线环境中也会产生丰富的变化。近年来,我用金笺画太行山的《幽谷图》系列,包括后来画《山外之山中》或《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主题的创作,是希望画出绚丽恢宏的感觉,打破叙事性山水的描绘,同时把迷离惝恍的意象,通过层层积墨、泼墨、晕染、铺水、凝水等手法的加以表达。
GDMoA年度艺术家学术提名展学术委员会委员、提名人评述:丘挺是当代中国山水画推陈出新的艺术家。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有“南宗”与“北宗”的范式,那么,丘挺从南到北,从北到南,在他来来往往之中融合了南北之间的精神与性格。他坚守中国古代山水中的灵魂——对景写生。他不但善于被排演成经典的园林写生,形成再次移花接木式的“再借景”,又长于面对大好河山泼墨抒发胸中之磅礴气象。他将之进行提炼与转化,构成非叙事性的艺术风格,为新中国山水画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内涵与高度。
丘挺
个人简介
1971年出生于广东陆河;
1992年-2000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获本科及硕士学位;
2004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学院副院长;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近期展览
2021年 “延月·梳风——丘挺作品展”,苏州博物馆,苏州,中国;“自然的双重性——第二届西安山水邀请展”,西安崔振宽美术馆,西安,中国;“窗,园林的眼睛”,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中国
2020年 “雅集兴答——第六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浙江美术馆,杭州,中国;“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济南美术馆,济南,中国;“丘园养素——丘挺书法作品展”,静逸堂,杭州,中国;“档案:逐渐形成的闭环——2020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五周年特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中国
裴咏梅《巧克力》系列作品《巧克力系列一》《巧克力系列四》《Chocolate No.4》《Chocolate No.9》。
GDMoA年度提名艺术家裴咏梅自述:创造力是指向那些尚未公开的事物,没有精神的碰撞、没有情感的冲突和对底层逻辑的深入思考,那扇通往更深层次的窗口是不会打开的。《巧克力》系列作品就是在这样一段纷纭万状的时期诞生的,也是我为什么选择用如此大的画布来承载它的原因。作品的创作过程是十迟五急的,在不断地发现与更新中最终达到应用随作,应语随答的状态。我相信真诚的绘画始终是与你对“自然”的感知力是平行的,这便是感知“巧克力”的画外音。
GDMoA年度艺术家学术提名展学术委员会委员、提名人评述:裴咏梅是一位具有锐意创新的艺术家,她在艺术表达上执着于打通古今艺术的精髓,善于运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笔法与线条,作为她天籁般的表现手法,融入到油画的笔触之中,映带出中国画论中的气韵生动,这与具有当代性的艺术主题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她在画面上不断深思与探索,一次又一次在画面上启动不可复制的世界,把中国经典美学与当代艺术理念相结合,由此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她不断地挑战自己,挑战艺术。
裴咏梅
个人简介
1975年出生于天津;
199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3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现为油画系第四工作室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近期展览
2021年 “新锦灰堆——当代绘画的新感知”,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见证时代——油画作品展”,798艺术区,北京,中国
2019年 “丝绸之路:从传统到当代——中保建交70周年交流展”,保加利亚国家美术馆,保加利亚共和国
2018年 “当线成为边界——裴咏梅艺术展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北京,中国;“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进京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沿巴尔干山到黑海——中保当代美术交流展”,太庙艺术馆,北京,中国;“意义的回归——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进行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欢乐春节·艺术中国汇艺术展”,大都会展览馆,纽约,美国

顾小平《行走的墨线》系列作品《行走的墨线201709》《行走的墨线2017022》《行走的墨线20170922》。
艺术评论家冯博一评述:顾小平的创作是从“行走的墨线”给予展开与呈现的。他利用中国传统木器制作的墨斗工具,严格按照标准。精确的劳作方法,富有规则地在宣纸、布面等媒材上,重复勒出一个个均衡的墨线,并朝着纵向或横向的无限延伸,构成了一幅幅疏密相间或积叠至黑的“墨线”图像。墨斗是“现成品”的工具概念,顾小平借此代笔的“描绘”,超越了它工具功能的属性,改变了“水墨”的规定性,成为了他创作的另一种工具理性。这样的改变,我觉得是对传统的秦淮文人墨客,以及对当下新水墨。新国画改良的鼓噪喧嚣,具有一种调侃。戏谑和反讽的意味,并细致入微地直观地摆在观者面前。而这种呈现又具有数量、规模、复数般的视觉效果,它的指向性被拓展或开启了另一想像空间。
GDMoA年度艺术家学术提名展学术委员会委员、提名人评述:顾小平是一位具有独立思考与坚持探索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创作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材质、工具及手法,并在此基础上,面对当今时代艺术进行再思考和再发现。他十载如一日,日复一日进行近乎苛刻的艺术创作,在画面上一遍又一遍弹出阡陌交织的墨线,在这单调且孤独的创作过程中,具有一种哲匠精神,尤其在这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他手执近乎失传的墨斗,在日日夜夜的墨线提按之间,心手合一,他的心灵与墨色相互点亮。
顾小平
个人简介
1969年出生于江苏扬州;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近期展览
2021年 “HELLO!WORLD! 你好!世界!”,北丘当代美术馆,南京,中国
2020年 “龙脉当代艺术展”,悉尼卡苏拉动力艺术中心,悉尼,澳大利亚
2019年 “观物取象——顾小平个展”,白盒子艺术馆,北京,中国;“中国私语——希克收藏展”,维也纳MAK艺术博物馆,维也纳,奥地利;“惊鸿一瞥——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石家庄国鼎美术馆,石家庄,中国;“你从哪里来?——如是生活艺术展”,北京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从边缘切入——当代绘画的五个个案”,厦门磐基艺术中心,厦门,中国

詹蕤《天气》系列作品《天气—304.2克海棠粉》《天气—466.44克深蓝》《天气——141.96克镉红》《天气——223.08克柠檬黄》。
詹蕤《天气》系列作品介绍:《天气》系列中,每格代表一日,当日的天气情况由纸张折痕表示——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种对折方式分别对应阴、 晴、雨、雪四种天气,最后,以7×7的排列方式组合成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图像”,而每张作品由于折法、拍摄、纸张、色彩的细微差异产生了不同的视觉体验感。
此外,在詹蕤作品抽象化的外壳里往往包裹着来自于现实世界的数据和信息,这些信息实际上是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图像之外的“相”,是现代社会生产与关注的现成品之一。股票交易的涨跌决定了作品的视觉形式,光滑丝质的金属质感对应着股票的涨,粗糙干涩的金属质感对应着股票的跌;金色、银色、铜色和不锈钢色(作品副标题中对具体色号进行了说明)等金属价值的高低对应着每件作品所代表的不同市值的公司。
詹蕤
个人简介
1980年出生于湖北武汉;
200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6年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艺术系,获硕士学位;
现任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院长;
现工作、生活于武汉。
近期展览
2021年 “詹蕤:数据自然主义”,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
2020年 “金汤:北京当代艺述单元”,CHAO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7年 “生态: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度评选提名展”,艺仓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6年 “7278/12”(詹蕤个展),五五画廊,上海,中国;“天气”(詹蕤个展),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中国;“亚洲艺术公路”,清州市立美术馆,清洲,韩国

无题2020
徐文涛
布面丙烯
163cm×130cm×3
2021年
GDMoA年度提名艺术家徐文涛自述:我的作品以扮演某种“历史想像”的角色出,发集合有关记忆、仪式、乡愁、集体、族群的图像,来证实现实经验之间、过去与未来之间、积累与进步之间的差异,以印证某种历史观的稀薄,如此种种。
徐文涛
个人简介
1968年出生于湖北武汉;
1999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现任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系主任;
现工作、生活于武汉。
近期展览
2020年 “真实于理想——湖北当代艺术展”,四川成都蓝顶美术馆,成都,中国;“介入与再造——当代绘画的图像方式”,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9年 “此刻那时:徐文涛”,武汉合美术馆,武汉,中国;“出入:中日当代艺术对话展”,珠海城丰美术馆,珠海,中国;“观念与心性”,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中国;“壮丽七十年——湖北优秀美术作品展”,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
捕食器的函数
郑达
互动机械装置
200cm×50cm×85cm
2018年
郑达《捕食器的函数》作品介绍:万事万物在最基本的层面上都只是四处游走的物质和能量而已。当“新物种”的智能这样的无形之物被有形的物质形式显现时,记忆的信息即成为“新物种”的重要生理特征。计算成为一种记忆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过程。一旦参与者心率数据输入到运行的机器中,机械式的运行就会戛然而止,而开始柔性的展演,可视化的模拟出人类输入的数据。算法的函数可视作处理信息的“绞肉机”,整个状态不再是单向的输入和输出,计算就像拥有自己的生命一样,与它采取什么物质形态无关。
郑达
个人简介
1979年出生于湖北恩施;
现任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艺术系访问学者和韩国首尔CPI研究员;
现工作、生活于武汉。
近期展览
2021年 “未知的未知——郑达个展”,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9年 “是谁在创作? 米迦勒·塞巴斯蒂安·哈斯+郑达 双个展”,量子画廊,上海,中国
2018年 “后人类的副本:上传者”,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生成的线索“,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中心, 深圳,中国
2016年 “后机器:想象HOLOS”双个展, K11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4年 “入侵计划——郑达”,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中国
砰磅
王音
布面丙烯
180cm×110cm
2008—2021年
鸣谢:艺术家和维他命艺术空间
王音作品介绍:王音把个人的情感经验、思想脉络贯穿于自己对近现代绘画史的认识中,把外缘的影响内化为纯粹个人化的生命经验。王音笔下这些色调内敛、沉静的事物往往传达了处于遮蔽下的当代生活之内在精神,画中的题材往往是无名者,无名物,无名处,而越是以无名的状态出现,似乎越趋近我们和世界遭遇的原初状态。
王音
个人简介
1964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1988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现在工作、生活于北京。
近期展览
2021年 “王音2021”,798艺术区A07楼,北京,中国
2020年 “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9年 “比赛继续,舞台留下”,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8年 “友谊”(王音个展),镜花园,广州,中国;“疆域:地缘的拓扑”,OCAT研究中心,北京,中国
拼一块天空
尹秀珍
铁架、布
尺寸不一
2020年
尹秀珍的作品《拼一块天空》由她惯常使用的材料——大量收集而来的衣物——拼合缝制而成。作品最早于香港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中呈现,悬挂著的“行李箱”与当地群体发生互动关系。尹秀珍说:“‘9’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寓意,常常代表‘至多’‘至高’和‘至深’,我用‘9’给予公众,是想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尹秀珍完成了这9个“行李箱”中的两个,而另外7个则邀请当地居民用收集来的蓝色衣物共同缝制完成。尹秀珍以一种诗意、开放而又幽默的态度回应当下,并向所有人发出了参与讨论的邀请。
尹秀珍
个人简介
1963年出生于北京;
198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近期展览
2021年 “在路上”(尹秀珍个展),佩斯纽约,纽约,美国;“我与博伊斯|尹秀珍:制动”,昊美术馆,上海,中国;“空间与视觉”,坪山美术馆,深圳,中国
2020年 “尹秀珍:补天”,香港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香港,中国;“未知|尹秀珍”,知美术馆,成都,中国;“Thank You Memory:From Cidre to Contemporary Art”,弘前MOCA,弘前,日本
杨茂源雕塑系列作品《羊》《天使》《来自两个大卫头部的完美对接》《青石》《记忆的备份》。
杨茂源图片系列作品《笑脸 No.1》《清迈》《鸡蛋花》《无名(红)》《无名(黄)》《时髦的女人》。
杨茂源作品介绍:杨茂源善于将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历史遗存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其作品通常是对文化根源与生命内涵的表述,他感兴趣的问题是艺术如何产生与时代对应的精神力量以及如何把这种精神力量通过自己的方式传达出去。
杨茂源
个人简介
1966年出生于辽宁大连;
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近期展览
2020年 “记忆的备份”(杨茂源个展),HDM画廊,北京,中国
2019年 “思考的纬度”(杨茂源个展),艺术介入与中粮置地广场(项目),北京,中国;“日夕里亚:杨茂源个展”,第七届艺术长沙经验与策略,湖南省博物馆,长沙,中国;“日常:杨茂源”,宋庄美术馆(项目),北京,中国
2018年 “日常:杨茂源”,站台中国(项目),北京,中国;“夏季群展——寻常之物” ,站台中国,北京,中国

郭工《切问》系列作品《切问-不锈钢A-1》《切问-花岗岩A-3》《切问-花岗岩C-1》。
艺术评论家许晟评述:(《切问-不锈钢》系列)作品将不锈钢片规则地堆积起来,将其中一个平面打磨平整,具备了反光的效应,成为一个镜面。这首先介入了不锈钢的物质属性,使它成为反光平面的构成物。同时,它的使命也被改变了,从帮助人向外介入环境,变成了反观自我。
于是,不锈钢作为既有物质的身份被改变了,在原有功能的通道被堵塞和改变之后,它本身的物质力量无法再释放,被隔离在镜面的背后,成为被悬置和围困的能量。这股能量本来是人类对自然的介入和穿刺,而如今,它就像一次被凝固的破坏。于是,镜面在反射出影像的同时,也使视觉变得可疑而充满威胁感。而在此威胁下的自我观看和关照,却又最能使人感知到位于自我内心深处的,坦然与颤栗的并存。
GDMoA年度提名艺术家郭工自述:(《切问-花岗岩》系列)石块并非一个文化符号,也不应该仅仅是一种象征。它那凝固的有形的静态的冷酷的特质里隐藏了某种弥散的。无形的动态的,蓬勃而出的力量。这力量既是自然的,也是内心的,既是属于“我”的,又是“我”之外的;因此,它既是中国文化里的,也是人类精神所共享的。
我希望通过这件作品与石块“对话”而不是用石块“表达”抛开繁杂的文化讲述和象征意义,选择一块自然拙朴的石头,用简单直接的现代工艺与之对话用看似简单枯燥的方式开启一次浪漫的心路旅行希望找到超越感官的触动。
郭工
个人简介
1966年出生于山西大同;
1988年毕业于山西晋中学院;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近期展览
2020年 “偏见——郭工个展”,华侨城盒子美术馆,顺德,中国;“大美之颂——云冈石窟千年记忆与对话”,宝龙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9年 “第二届平遥国际雕塑节”,平遥,中国;“无问东西——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展”,托德美术馆,田纳西州,美国
2018年 “切问:郭工个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笔墨纸砚”,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惊鹊图
曾健勇
纸本设色
200cm×880cm
2021年
曾健勇作品介绍:早期作品以儿童肖像为主,跳脱水墨的传统主题,发展出个人独特的新水墨风格,特别善于探索精神层面的具象化,以各式隐喻与社会性符号提出思辨。他探索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提取出规则,以此来观察和表现自然,从而获得新的自由。曾健勇近年的创作从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场景绘画,到更为综合、宏大的“绘画剧场”,愈来愈摆脱特定题材的限制, 转向对绘画本体,特别是绘画空间的研究,探讨水墨在空间中展开的可能性。
曾健勇
个人简介
1971年出生于广东澄海;
1994年毕业于国立华侨大学艺术系中国画专业;
1995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助教进修班;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近期展览
2021年 “七巧板:曾健勇个展”,索卡艺术中心,北京,中国;“寻远纪:曾健勇个展”,宝龙美术馆,上海,中国;“窗,中国园林的眼睛”,中国园林博物馆,苏州,中国
2020年 “山海新经——中华神话元典当代艺术展”,浙江美术馆,杭州,中国;“水墨天:2020中国水墨年鉴展”,安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9年 “春生夏长——中国当代水墨艺术邀请展”,壹美美术馆,北京,中国

墨鹰
张方白
油画
150cm×100cm
2018年
艺术评论家栗宪庭评述:张方白的画,虽然是油画,但画面效果,给人最突出的感觉却类似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的“积墨法”,一层又一层,堆积的笔触,给人凝重的感觉。同时在画面形象上、创造上,也让人看到,作者在努力转换或者重新解读八大山人的“怪鸟”,借以抒发内心类似的压抑和沉重感觉。近几十年中国油画的发展,有过大量的探索,其中以吸收中国传统尤其意象、比兴的语言方式最为突出,甚至有“意象油画”的口号被广泛倡导。张方白在此基础上,没有像其他艺术家那样多选择“抒情”和“书写性”的方向,而是独辟“积墨法”,而转换和挪用传统作品中的形象,尤为可贵。
张方白
个人简介
1965年出生于湖南衡阳;
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
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表现艺术中心主任;
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北京。
近期展览
2018年 “凝固:张方白个展”,科布伦茨路德维希博物馆,科布伦茨,德国
2015年 “中国8《概况视野中国》”,威斯特法伦会展中心,杜塞尔多夫,德国;“中国8《视野世界的词汇》”,MKM库珀斯米尔勒当代艺术博物馆,杜伊斯堡,德国
2008年 “张方白艺术展”,J.BASTIEN画廊,布鲁塞尔,比利时;“磨石·中国瑞典绘画联展”,中国美术馆 ,北京,中国
有盐
李勇政
喜马拉雅盐
尺寸可变
2021年
艺术评论家蓝庆伟评述:基于世界变化与自我感悟而重塑自己的作品,一直是李勇政的创作方法。首先体现在对同一材料的不断锤炼,《有盐2》呈现出了盐砖的两种形态,只保留四周的盐砖做成了盐框,然后将其整齐地排列于墙面,盐砖被切掉的部分则置于地面,因颗粒大小的差异性形成一种冲刷感,两者相映,昭显自然与人为间的矛盾。
李勇政《飞毯》作品介绍:艺术家通过网络购买了西部边境少数民族青年丁尔因为搬入新家而闲置的地毯,将旧地毯中绣有花草图案的部分用圆形模切下来,将地毯与模切部分同时置放于展厅中。
李勇政
个人简介
1971年出生于四川巴中;
现工作、生活于成都。
近期展览
2021年 “流明” ,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缝合”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重庆当代美术馆,重庆,中国
2020年 “ ‘现在’新一个十年”,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边境——李勇政个展”,成都麓山美术馆,成都,中国
2019年 “终极贸易” ,韩国首尔文化储备基地T4,首尔,韩国;“共同的神话”第二届安仁双年展主题展,成都,中国
张小涛《算法景观》和《微型景观-相遇》系列作品。
GDMoA年度提名艺术家张小涛自述:(《算法景观》)我试图重组这些来自浩瀚互联网的碎片从互联网中发现的事件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词海与图库利用其中的元素可以自动生成为未知的景观事件如乐高玩具的模件,可以任意重组和拆装它们成为了关于全球化政治与消费市场的开放式游戏,这些微型景观可以无穷尽的生长循环,也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当代艺术与社会现场的交往、介入与实践的话语样本。尤其在今天全球都处于急剧变革的时刻社会才是真正的实验场,我们要有“放虎归山”的野生状态去介入社会现场。当代艺术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既是思想的实验,也是语言的实验。
(《微型景观-相遇》系列)艺术家希望用微型景观去建构一个话语系统,它们既有斑驳的历史遗存与后社会主义经验,也有全球化市场的人造景观特征,通过这些微型景观去发现一种关于全球化浪潮与本土化实践的视点。
张小涛
个人简介
1970年出生于重庆;
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2010年-2015年任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近期展览
2019年 “林茨电子艺术节”,林茨,奥地利
2017年 “渥太华动画电影节”,渥太华,加拿大
2015年 “第六届莫斯科当代艺术双年展”,皇后宫博物馆,莫斯科,俄罗斯;“新朝代——中国创造”,奥胡斯美术馆,奥胡斯,丹麦;“电影剧本:动画世界里的人生“,Albright Knox美术馆,布法罗,纽约,美国

李昌龙《完美模型》和《冠》系列作品《冠202006》《冠202007》《冠202008》《冠202009》《冠202010》《冠202013》《冠202015》《冠202016》《冠202017》。
艺术评论家林江泉评述:李昌龙是一位善于推演图像认知快感的艺术家。他的图像对应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复杂关系,不断提示多方有着实存的秘密和生命共同体内部的紧张关系。他一直对“有限视角”进行绵延性的补充形成了多线索和多时空的辩证性视觉方法论。他用形而上、模糊、荒诞、怪异、游离、冷峻和带有认知困难的方式领着大家进入景观内部。
李昌龙的实践不输出主体,而是思考模型的输出。他精心虚构一个巨细无遗的对象,但始终与对象保持距离。历史并不能自动保存或者自动呈现。李昌龙的实践有着政治历史想像力和深入现实的精神纵深度,他在历史语境下运用艺术家的策略和想象力预测真实。在通过历史的考察和比较研究。试图证明意识形态的虚构景致不是一个随意建构的事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形而上的沉思和历史检索在他的图式中得以论证。
GDMoA年度提名艺术家李昌龙自述:(《冠》系列)我最初想了解中国帽子发展史,表现不同历史阶段人的性格与帽子的演变关系。受疫情影响,我也画了一些其他国家不同种族的戴帽子的肖像。这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
李昌龙
个人简介
1975年出生于贵州;
1999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02年任教于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
现工作、生活于成都。
近期展览
2021年 “缝合——第四届今日文献展”,重庆当代美术馆,重庆,中国;“无主地:李昌龙个展”,红印艺术中心,成都,中国
2020年 “确切的隐语”,红印艺术中心,成都,中国;“钥匙——当代艺术邀请展(线上展)”,山东现代艺术研究院,济南,中国
2019年 “第二届安仁双年展——共同的神话” ,华侨创意文化园,成都,中国;“绘画的逻辑线——当代绘画的生成和意义邀请展”,金鸡湖美术馆,苏州,中国
编辑整理:李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