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南方+】广东画院60华诞|艺术大家是这样“炼”成的

录入时间: 2019-12-06

从首任院长黄新波在“我不会叹息,我知道,你将在远方燃起一把火”的诗句中寄托的豪情,到关山月“不动我就没有画”的真挚感言,一代代广东画院画家将个人的才情与命运熔铸于大时代中,创作出不朽的经典作品。

甲子芳华,含英咀华。12月6日,“广东画院建院60周年优秀作品展暨院史研究展”在广东美术馆拉开帷幕。在广东画院成立60年之际,南方日报记者深入采访,梳理回顾广东画院60年来艺术大家的千锤百炼之路。

▎江山教我图,磨砺新笔墨

1956年的香港《大公报》,大篇幅报道了著名画家余本举家迁回广州的新闻。余本,以高超的油画技法名满香江,他和马师曾、红线女,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州市政府力邀回内地的文艺家。

鲁迅新兴木刻运动的“闯将”、著名版画家黄新波,早年在香港发起“人间画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回到广州。黄新波、余本等艺术家的加入,使广东画院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当时成立的北京、上海、江苏其他三大中国画院有所不同。
 
关于同意成立“广州国画院”的批复,1961年12月29日关于同意成立“广州国画院”的批复,1961年12月29日

1959年,广东画院开始筹建,当时大师云集,不仅有版画家黄新波、油画家余本,还有关山月、方人定、卢振寰、黎雄才等名震国内的国画家。由黄新波担任首任院长。

面对新中国的火热生活,广东画院成立之初,画家们常年扎根到基层体验生活。“在首任院长黄新波的主持下,广东画院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作为创作目标,激励画家们以生活作为艺术的源泉,涌现出一大批体现时代特征的高品位的艺术作品。”广东画院理论研究室副主任麦荔红说。
 
由黄新波、方人定、余本、杨讷维、徐东白、陈洞庭、张幼兰等人组成的美术工作队在斗门县,1965年由黄新波、方人定、余本、杨讷维、徐东白、陈洞庭、张幼兰等人组成的美术工作队在斗门县,1965年

1950年—1953年,关山月带着学生赴广东宝安、云浮参加土改运动,他将身心熔铸于新中国新生活的现场,从广阔天地汲取艺术养分,在1959年与傅抱石合作《江山如此多娇》巨幅山水,成功将西洋绘画和传统绘画融会在一起,展现了一种代表时代新气象的新笔墨。
 
关山月和傅抱石合作《江山如此多娇》关山月和傅抱石合作《江山如此多娇》

1956年,另一位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黎雄才完成了28米的水墨长卷《武汉防汛图》。其弟子、著名国画家陈金章回忆说,1954年夏,长江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黎雄才每天骑着自行车,背着背包装上几个馒头和一包榨菜,在堤坝上用一个月时间画了大量速写,经过一年多时间创作完成了这幅巨制。

在陈金章看来,这幅比“清明上河图”还难画的长卷,有力破解了中国传统笔墨只画山林逸气、难以表现革命建设题材的难题。

 艺术家们用艺术歌颂新的生活,留下了一大批属于那个时代的艺术精品。进入画院的艺术名家,不用像旧社会那样靠卖画为生,而是心无旁骛锤炼笔墨,成就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

▎热笔融激情,心潮逐浪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画院的老艺术家厚积薄发,后起之秀竞相涌现。

老一辈画家在新中国的火热生活中锤炼新笔法。黄新波的《怒向刀丛觅小诗》《春华长艳》、张惠蓉的《心声初放》、关山月的《绿色长城》《俏不争春》、陈洞庭的《哨》等佳作相继诞生。
 
《绿色长城》关山月作《绿色长城》关山月作

尤其是《绿色长城》,海防线防风林构筑成绿色铜墙,画面中仿佛传来簌簌风声,笔法透出鲜活的时代气息。为了创作这一作品,1973年,关山月三次来到阳江、博贺、湛江林带深入生活,作品完成后,即被评论界称为新中国山水画的范本之一。

“不动我便没有画。不受大地的刺激,我便没有画。”上世纪80年代,关山月担任广东画院院长,践行了“生活为创作之源”的创作理念。他三次到访海南岛,苦磨三稿在1983年完成《碧浪涌南天》,层涛叠浪的热带林场,气势排山倒海“涌”来,展现祖国南天一角的火热场面。
 
关山月与青年画家伍启中(左一)、林墉(右三)、陈衍宁(右一)合作《高路入云端》,1976年关山月与青年画家伍启中(左一)、林墉(右三)、陈衍宁(右一)合作《高路入云端》,1976年

这时期,为筹备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鲁迅博物馆以及全国美展,一批青年画家崭露头角,写下新中国美术史中一段佳话。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广东画坛“四大金刚”——汤小铭、林墉、陈衍宁、伍启中的涌现。

陈丹青曾在书中回忆说,那时,由陈衍宁、林墉、伍启中、汤小铭合作的宣传组画《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到北京参加展览,作品被暂时放置在中央戏剧学院礼堂,北京不少画家闻讯到中戏礼堂看画,四位画家也被北京同行称为广东画坛的“四大金刚”。

“在全国美术界一片‘红、光、亮’的格局中,广东画家异军突起。他们基本功过硬,观念上没有条框束缚,笔墨语言上新意迭出,形式上大胆出新。”麦荔红回忆说,为创作反映毛主席视察广州棠下村为主题的作品,陈衍宁深入到棠下村生活了一个多星期,与农民同吃同住,最终完成了油画《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
 
《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陈衍宁作《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陈衍宁作

与其他画家习惯性对着照片画领袖的方式不同,“四大金刚”的作品构图新鲜“生猛”。陈衍宁充分调动亲临事件现场的亲身感受,加上自己想象,包括从棠下村考察现场听到的《我们走在大路上》歌中获得启发,营造了画面中崭新的视觉冲击力,毛主席在农民们簇拥下从田间大路走来,人物、景色一气呵成,生动之气贯穿全画。
 
毛主席纪念堂国画创作广东小组举行创作草图观摩,1977年5月毛主席纪念堂国画创作广东小组举行创作草图观摩,1977年5月

身心融入激情年代,广东画院画家留下的一帧帧经典作品中,镌刻下时代波光与印记,撰写下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动人一页。

▎敢作弄潮儿,锋从宝剑出

上世纪80年代,当全国大部分画家还沉浸在“伤痕美术”影响时,广东画家另辟蹊径,生活在改革开放前沿地,他们敏锐地以过人胆魄和胸襟开启新的艺术语言。

1984年,国画家王玉珏深入顺德农场采风,姑娘们骑着单车去卖花的一幕触动她创作了《卖花姑娘》。一改早年《山村医生》《农场新兵》作品中硬朗的工农兵笔调,王玉珏以清新诗意创新国画笔法,传递改革开放的扑鼻春意,令人耳目一新。两幅画作的成功,缩影了广东画坛当时给全国画坛带来的一股新风。

上世纪80年代末,王玉珏接任画院院长一职,成为全国各省画院中的首位“女掌门”。上任之初,她即提出“擦亮招牌”的主张。彼时的广东画院,老画家人画俱老、炉火纯青,中青年领军人物崭露头角。

1984年,广东画院美术馆为水彩画家王肇民举办展览。那时的王肇民,只是广州美院的一名普通教师,在清静寂寞中度过了几十年。展览中他的作品一经亮相,开始引发评论界关注。
 
《大叶紫薇》 水彩画 54cmx39cm 1977年 王肇民《大叶紫薇》 水彩画 54cmx39cm 1977年 王肇民

生活中的王肇民素面布衣,时常背着一个破旧的画袋,有人会将他误以为是“乡下老汉”。但艺术上他却拒绝媚俗、特立独行,他提出“形是一切”的口号。他犹如艺坛的孤独行者,攀登着自己的那座高峰。

无独有偶,晚年从安徽移居广州的赖少其,也于1983年在广东画院举办新作展。赖老定居广州后,静守闹市中一方画室,满怀壮心开启“丙寅变法”,创作出《孤云与归鸟》《黄山一夜雨》等经典作品,将如虫蚀木的传统笔法与源自印象主义的灿烂色彩熔为一炉。
 
赖少其 《孤云与归鸟》赖少其 《孤云与归鸟》

此外,许钦松的《潮的失落》、冯兆平的《海静潮初落》、肖映川的《潮山农家》、王孟奇的《大荔丰年图》、汤集祥的《飘走的歌》《印女汲水图》、方向的《农家乐》、林丰俗的《日色冷青松》以及郭润文的《沉浮》、林永康的《自梳女》等名家佳作纷纷涌现。

画家林墉于上世纪80年代三次赴巴基斯坦,激情挥洒完成了一批异域写生,笔底意韵流动,格外生动。及至病愈后他画风突变,浑厚华滋中添老辣苍劲,充满霸悍的精神张力,以此饮誉画坛。

置身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广东画院涌现出一批代表性画家,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无时不刻地紧扣时代脉搏,热切创作,呈现出奔放、蓬勃、多元的艺术生态。

▎领时代之新,再筑新高峰

迈入新世纪,生活与艺术进入了新的发展时空。中青年画家被推到了前台,画家更多注重绘画的文化品格与个人的表达。

2003年,广东画院明确提出“学术立院”的主张。时任院长刘斯奋主张画家要增强人文修养,尤其是传统文化功底,打通“诗书画印”,成为“通才”。在他的主持下,画院举行一系列文化讲座,厚植画家的人文知识素养。

许钦松担任画院院长时,通过画院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激活画院创作生态。创立了签约画家以及青年画院的机制,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通过这两大制度,广东画院集结了一批中青年创作生力军,逐步形成以院本部专业画家、签约画家、青年画院画家共同组成的多重立体结构创作队伍。
 
刘斯奋、许钦松观摩画院画家作品
 
刘斯奋、许钦松观摩画院画家作品几年来,“百年雄才——纪念黎雄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展览”“山月丹青——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艺术展”等学术性展览相继在北京举行。随着2017年“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以及2018年“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在京成功举办,广东美术的影响力在全国得以大大拓展。

广东画院画家不断创新笔墨,与时代同步,表现新时代新生活。尤其在主旋律与重大主题性创作中,画家们勇挑重责,以画笔讴歌人民、讴歌时代。在由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办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广东画院的许钦松《长江揽胜》、林蓝《〈诗经〉——长歌清唱》、林永康《黄道婆》等作品入选,反映了当代广东画家对社会、历史的深入思考。
 
2013年,李劲堃带画家们到甘肃写生

以许钦松、李劲堃为代表,他们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追随时代、立足创新,体现出较为清晰的个人艺术面貌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在山水作品创作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人民立场、中国审美、传统情趣,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一脉相承。他们的创作从中国审美自信出发,走现代表述之路,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评论家郑靖山点评道。

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广东画院画家立足于新时代文艺创作新起点上,不断拓展新时期的新题材,着力探索新风格新技法,推动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塑造广东美术具有时代精神、民族气派、岭南特色的新风貌,再筑广东美术新高峰。

【记者】李培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