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南方+】睇show|图说70年,来看广东画家笔下“我和我的祖国”

录入时间: 2019-10-10

你见过上世纪70年代被层层红棉树包围的农讲所吗?

你走近过傲立峭壁、郁郁苍苍的迎客松吗?

你曾伫立山头,遥望浪潮急速奔流的珠江胜景吗?

这一幕幕,都能在画里看到。
 

28日上午,国庆前夕又一美术盛事在广东美术馆揭开帷幕。

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承办的“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东优秀美术作品展”正式开展。
 
 
小南看到,为了举办本次展览,广东美术馆出动所有展厅。现场犹如一幅长长的画卷,广东美术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70年里,一幅幅经典名作再现世人眼前,重新勾起观众的岁月记忆。

 
多位参与经典作品创作的前辈名家也来到现场,为观众忆述他们当年与共和国一起走过的峥嵘岁月。戳视频,听艺术家亲述↓↓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劲堃表示,本次展览展出作品中,不少曾在“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中亮相,特别是当年评选产生的21位“广东美术大家”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美术家在新中国成立后,都经历过创作的转变过程,他们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对艺术进行创新探索,对今天新时代的艺术家仍带来启示。”
 
 
本次展览以新中国70年发展轨迹为线索,分为激情岁月、先行路上、走在前列三个篇章,300多幅作品均从广东美术馆馆藏,以及广东画院、广州美术学院、广州画院、各地美协选送作品中评选产生。
 
 
这些画里都有哪些经典的中国故事、广东故事呢?

小南选取9幅代表性画作,带你看看画家笔下“浓墨重彩”的70年。

▷1959年

杨之光《雪夜送饭》

1958年,正在湖北参加劳动锻炼的杨之光创作了他的代表作《雪夜送饭》。

画面上的景物很简略,情节也不复杂。近景上,一个男子迎着风,举着灯,用灯光召唤远方拖拉机上连夜耕地的伙伴。

一个姑娘蹲在积雪里,忙着准备饭食,冻红的面颊上浮现着兴奋的笑容,流露着关切之情。
 
 
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中国人物画家,杨之光早年师承高剑父、徐悲鸿。

他将西画的造型基础与中国传统的水墨语言自然融合,形成了对华南地区影响极大的当代水墨人物画风格。

著名美术史论家迟轲曾点评,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拖拉机手如何日夜奋战,而只是生动地描绘了两个送饭的男女青年,通过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描写,他们的思想、感情上的特点,给人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使观众感到劳动的紧张,而且了解到这种紧张、忘我的劳动中充满了豪迈的英雄主义。这幅画从一个角度、一个瞬间生动而富有热情地表现了我们当代的英雄人物和这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件很有感染力的作品。”

正是这件强调平民化与人性化的作品使杨之光在当时获得极大的掌声,后来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中获得金质奖章。

▷1961年

黄新波《年青人》

1961年创作的《年青人》,是黄新波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对人物的特写处理与强烈的黑白对比是这幅作品的显著特色。
 
 
画中人的模特是作者的女儿,当时她正在大学攻读电子工程学。

只见她手持铅笔,面带微笑地沉思,洋溢着年轻人的朝气,对未来的理想,以及青春的不可战胜。

背景是满天的星斗,辽阔的大海,代表科技建设的高压电线架。

这种颇有特色的人物塑造,暗含了黄新波对年青人寄托的真诚希望,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待:拥有高度发展的科学与文化才有光辉的未来。

他这种前瞻性思想是一贯的,在其他许多作品中也出现过。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广东籍艺术家,黄新波一生不同时期的作品始终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

广东画院美术馆馆长陈迹认为,黄新波坚持用他异于他人的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作品呈现出一种欢乐的抒情,一种超越特定时空的具有永恒精神价值的诗意的美。”

▷1972年

汤小铭 《永不休战》

汤小铭画了一辈子的油画,其中尤爱肖像画。他总能把素未谋面的人物刻画得极为“真实”。

比如这幅曾经入选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本的插图《永不休战》。
 
 
1972年,广东省的鲁迅纪念馆要重新布置开放,需要有一张鲁迅晚年的照片,但寻觅许久都没有找到合适的。馆方想到或许可以用油画来代替,这项任务恰好落在了汤小铭身上。

画面上,鲁迅膝上盖着一张毯子,身旁的桌上放有药瓶,表现他当时正在病中;手中执笔,身旁是厚厚的书籍文稿,眼神犀利又深邃,突显“斗士”的气质。

素描获得通过,汤小铭又花了一周时间完成整幅油画。他刻意弱化了光线和阴影对比,营造出当时很少见的“冷、灰”色调,同时运用油画中的“厚画法”和“薄画法”技巧,用松节油稀释颜料一气呵成扫出毯子,与精准刻划的面部、手部形成强烈反差。

1972年,为迎接“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全国美展”,汤小铭把这幅画又画了一次,参选后在国内引发轰动,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汤小铭的名字从此也和《永不休战》等作品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一种深刻的历史记忆。

同时入选的还有另两件油画《女委员》《虎门民兵》,一人三幅作品参展,这成了当时美术界津津乐道的话题。

▷1974年

关山月《绿色长城》

上世纪60、70年代,岭南画派名家关山月创作了他的又一幅代表作品《绿色长城》。

画面中,粤西沿海,茂密的木麻黄护林带在海风吹拂下层层起伏,与海浪遥相呼应。

而在海滩边上,有一排正在巡逻的民兵,意指这是海防前线,需要时刻准备战斗。
 
 
关老学生王玉珏回忆说,为了画好这种树——木麻黄,关老花了很长时间去写生,每天都去研究这种树怎么画。他还曾多次前往沿海地区考察与体验生活。

“关老从来不是用一种画法画这画那,每每看到新的事物,他都要亲自去体验、去琢磨。《绿色长城》的技法和内容与时代相吻合,他一直在创新,一直在探索与古人不同的技法。”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伟铭评述:“事实证明,《绿色长城》已成为少数能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中经得起风吹雨打的杰作,它不仅验证了色彩在现代中国画艺术中存在发展的可能性以及丰富的想象性活力的前景,而且,成功地验证了色彩的强调

与线条风格的自由实际上并不矛盾。”

▷1975年

黎雄才《迎客松》

黎雄才一生写生画有一万多幅,其中2000多幅是松树。

黎老的写生本还给松树写了“家谱”,从年轮逾千载的古松到枝柔叶嫩的幼松都有描绘,松树根、干、枝、叶等细部还专设另册。

《迎客松》是黎雄才在1975年所作,作品尺幅巨大,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

画面远景为峻秀群峰,飘渺的云雾萦绕其间,前景的迎客松傲立峭壁,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作品整体气魄沉雄,笔力老辣而稳健,墨气淋漓,其中的近景迎客松遒劲恣肆,赋予了画家饱满的情感。

有一年秋天,黎雄才等人乘船到肇庆,晚饭后,黎老和大家一起外出散步,走着走着,黎老不见了。原来他走在半路上时,看到一棵枝奇叶茂的大松树,就停在那里独自观察,不忍离去。

因此有人称他为“五十年来写青松,笔端动处松生风”,其山水和松树作品也获得了“黎家山水”“黎家松”之美誉。

此幅作品中的松树已经不仅是作为画面的一个构成要素而存在,而是超越了传统中国画中松树的点缀作用,代之而成为画面中具有核心审美价值的一种精神表达。

▷1977年

梁世雄、蔡迪支 、林丰俗、陈章绩 《农讲所颂》

1976年是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成功举办的五十周年,文艺界创作了许多以农讲所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由多位画家组成小组合作创作重大题材巨幅画作,也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创作方式。
 
 
在这张巨幅画作上,多棵笔直挺拔、花朵鲜艳夺目的木棉树环绕着农讲所的主体建筑,生机盎然。工人、农民、军人、学生、市民等不同阶层的人到农讲所参观学习。

梁世雄说,画作前景处枝干笔直挺拔、花朵鲜艳夺目的树是木棉树,它有“英雄树”之称。岭南人喜爱木棉,不仅是因为木棉花的鲜艳绚丽,更因其有崇高的象征意义。

画中处于红花环绕之中的建筑是“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简称“农讲所”,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地。“在创作时我特意把‘视线’提高,以俯瞰的角度去创作,远处能看到越秀山,近处是红棉。”

▷1983年

潘鹤 《开荒牛》

这是一头身体前倾、肌肉紧绷、正在猛烈拉动身后树根的公牛形象。牛双目圆睁,头部用力向前贴近地面,四条腿紧张地蹬踏,向前弯曲的右前腿和另外三条后蹬的腿形成对立统一,顺势扭曲的尾巴也为这座雕塑增添了动感与张力,象征人们不畏艰难险阻,埋头苦干、勇于开拓、务实进取的创业精神。

潘鹤的《开荒牛》曾出现在许多反映改革开放历史的书籍杂志中,是深圳特区精神的象征和图腾。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找来潘鹤为深圳市委大院做雕塑。
 
 
潘鹤的儿子潘奋说,当时深圳到处都处于开发的状态,满街都是拖拉机、推土机在工作,拖拉机一次次地把砖头、木头拉走,潘鹤联想到了用“牛”来代表深圳建设的精神。

“我父亲想到深圳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不是吸引外资,而是要改变观念,他用树根来指代那些旧的观念,我们的建设者要尽力去把装有落后东西的树根连根拔掉。”《开荒牛》里的牛用尽了全部力量,拔起了三分之一的树根。

潘奋谈到,潘鹤的创作想表达的内容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主题的永恒性使得该作品能不断地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树根里的内容在不断变化,我们也无法得知什么时候能够连根拔起,但是这个过程里的精神永远不能懈怠。”

▷2018年

许钦松、黄唯理、陈映欣、张东 《珠江胜景之云湧珠江》

去年一月,珠江流域时值冬春交替。
 
 
许钦松创作团队一行四人冒着寒风及冬雨,足迹踏遍珠江中段西江水系的主要干、支流,分别抵达西江水系的梧州、来宾、枊州等广西三大地区及广东境内的肇庆地区,历时近半年完成这幅巨作,在“大潮起珠江——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展出。

《珠江胜景之云湧珠江》中,江水浪潮急速奔流,表现珠江的勃勃生命力,起伏跌宕,极富戏剧冲突性。作者介绍,此卷主要表现黔桂流域至西江一带景色,突出峻岭激流,兼顾亭台古迹,侧重浑厚雄奇,渲染曲折崎岖。

▷2018年

李劲堃、林杨杰、莫菲、黄涛 《珠江胜景之盛世珠江》

《珠江胜景之盛世珠江》由李劲堃团队完成,重点描绘珠江穿越广州的图景,画面中广州珠江两岸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用一种清新淡雅的现代感的水墨语言表现新时代广州的城市面貌。
 
 
画卷尾声珠江伸展到入海口,整幅长卷交织成一部雄浑激昂的交响曲,荡气回肠。《盛世珠江》的主创团队中大多是“80后”,他们求新求变。因此,他们在创作中力求用一种全新的国画语言来表现广州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

“例如在构图方式上,一改过去传统山水画以景带小面积建筑的做法,而是全卷开篇即以新城市、新样式去铺开。”林杨杰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在这样的新时代中,创作具有新的东方精神的绘画,理应有不同于农耕文化时期的山水画形态。”李劲堃说,在绘制《盛世珠江》时,他们使用传统国画技法勾、皴、点、染、积为主要的绘画手段,通过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运用综合的美术知识进行绘画语言重新组构,让画面既具有传统中国画的美学特点,又具有新时代的印记,同时能反映出伟大的东方精神。


【记者】黄堃媛 杨逸 万璇 实习生 陈雪仪

【摄影/摄像】李细华 李文轩 实习生 李姗恒

【剪辑】李文轩

【通讯员】刘丹妮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