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美术文献·展评】广州三年展的一种选择

录入时间: 2019-01-09

 
“事实上,当一个人按照既定的逻辑过程组合和记录时,思维的创造性只体现在他选择的数据和选择数据的过程,其后的操作在本质上是重复的,因此这是适合让机器来做的事情。”
-范内瓦·布什

做一个选择,可以保守也可以冒险;可以附庸也可以标新立异。问题在于基于什么做出选择。 在当下AI成为热门,人胚胎基因编辑成为现实,新媒体艺术遍地开花,广州三年展选择了以“科技”的语言去呈现一次艺术盛宴。

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媒介, 即一种近乎”谦卑”的姿态去表述艺术; 科技语言似乎更像是艺术的”盔甲”, 需要时间和知识去拆卸后, 方才”见”到艺术。 而艺术家对于科技语言的驾驭能力似乎也显得不那么重要,诚如艺术家可以学习科技自己创作,也可以找到助手协助创作,还可跨界寻求协助。而在通过科技收集到的素材(或者说数据)面前,艺术家正如数学家一样,应当发挥的是其“直觉判断”,呈现其艺术逻辑。而第六届广州三年展选择了归纳和展现这样一种“逻辑”。

当我们把“科技”与“高、精、尖”联系在一起时,却发现此类艺术展相对于传统艺术展,更容易得到大众的青睐。脱离了以往艺术的“神秘性”,科技媒介拉近了大众和艺术之间的距离。但科技媒介也可以弱化艺术意识,它可以绕过意识直接进入行为对其干扰,达到其有效的预先设定。那么,去反思这种“科技媒介的功利主义”,回归意识审议,而非机械的去顺应这种“功利主义”,可能正是艺术工作者们需要迫切思考的。

科技媒介具备一种“药理性结构”,即“一种将毒药和解毒剂的双重结构结合在一起的结构”(马克·B.N.汉森)。在人们担心其侵蚀人性,终将导致人类毁灭的同时,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艺术家的眼光看到其将带给我们的新的可能性?波普尔的“第三世界”,艺术即物化的精神。在这层关系里,精神是艺术的前提,但精神也是有可能被“物化”所局限。而“科技媒介”也许已经超越了“物化”的局限,在“物化”过程中产生新的“精神”,即给“精神”带来新的可能性。


杨健 《传感器之林》

杨健从博物馆和附近的区域收集了一些盆栽、家电和日常所需品,并将它们和传感器、缆线一并布置成为一个丛林迷宫。观众被邀请进入“丛林迷宫”,在其中穿越层层障碍,同时不能被传感器检测到。基于艺术家在其作品中设置的障碍和传感器,参与的观众的移动基本是被完全操控的。而这一“显而易见”的结果,则告诉观众,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受到科技媒介的影响的。
 
 
杨健 《传感器之林》 装置作品 传感器、多种材料 多种规格 2008年至今
来自第一单元“叠加:数字中的艺术”

安娜·达米特里 《病原之裙》

如果没事先读取这件作品的相关信息,在看完作品后再读作品说明,也许会有些不适。弥漫在作品周围的薰衣草花香很容易让人放低观展的警觉性,只是在读了作品说明后,才警觉到这薰衣草的香味曾是用以掩盖疫病所散发的臭味。这件饰有17世纪风格的刺绣的裙子,以生丝为原料,并同时用胡桃皮(胡桃曾被当时最著名的草药师尼古拉斯·库尔佩珀推荐作为治疗瘟疫的方法)进行手工染色。而塞在裙衬里的草药和香料混合物同样曾被用于治疗预防瘟疫的“医用口罩”。只是,与另外同时展出的作品一样,这件裙身上浸有了曾造成瘟疫、肺结核、猩红热和白喉等疾病病原体的非传染性DNA。艺术家以艺术的方式,记录并再现了人类文化和生物医学对传染性疾病的影响,揭露了我们所不熟悉的历史,同样也给人们对当下的人类与生物医学的关系以不同角度的思考,比如,人类胚胎基因编写等。
 
安娜·达米特里 《病原之裙》 亚麻、古典刺绣、DNA、姜黄粉、薰衣草
165×150×150cm 2018
来自第二单元“同类演化”


托马斯·费尔施代恩 《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

神灵被人们崇拜或纪念,是因为其对人类的伟大牺牲和贡献。普罗米修斯就是其中一位,他因人类所受的痛苦被18世纪艺术家尼古拉·塞巴斯蒂安·亚当凝聚在其雕塑《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但他并没有办法解救普罗米修斯。但21世纪的艺术家托马斯·费尔施代恩却用生物科技将其“解放”,将无生命的大理石雕像变成了有机体,通过一系列生物反应器,培养肝细胞。在古代,器官肝被认为是生命之所在。普罗米修斯的肝被重新创造出来,而这次并不再是宙斯的惩罚,而是通过生物科技,被普罗米修斯所创造出来的人类赋予了这位神明新的生命。
 
托马斯·费尔施代恩 《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 生物化学作品
大理石、塑料管、不锈钢管、木材、手动液压升降平台车
260×145×80cm 2016-2018
来自第三单元“机器不孤单”


刘佳玉《谷边》

第一次见到这件作品时,很快就联想到了17世纪的荷兰风景画。那大片浮动的云朵,即真实又充满了饱满的感情色彩。只是,刘佳玉这件作品不仅仅是一件抒情诗,而更多是将人们拽回到对现实的思考。艺术家将高科技的语言简化为直观的图像语言,创造出一个颠倒的大气循环系统,挑战人们对自然环境和时间的多维度思考。
 
刘佳玉 《谷边》 不锈钢、半透明、机器深度学习、实时渲染1100×370×10cm 2018
来自分展场:华侨城盒子美术馆

部分作品

陆平原 《爱情考古-1》 打印纸张、玻璃钢、油漆 50×38×12cm 2018

西蒙妮·C.尼奎尔 《安全措施》
充气装置作品(3×4m)及1或2个高清屏幕(50*~70*) 2018

乔恩·凯斯勒《世界是布谷鸟的(时钟)》
灯、发动机、摄像机、显示器、沛纳海手表等混合媒体 162.56×337.82×271.78cm 2016

冯晨 《光的背面》 控制器、舵机、铝制百叶窗 尺寸可变 2017

多里安·高迪 《丢失的你》
阳极氧化铝、柳丁、钢、螺丝、发动机、电线、水泥、油漆
274.32×198.12×198.12cm 2016

王郁洋 《嘴》 互动装置
金属骨架、电机、硅胶、电脑 17×10×8cm 2015

最后,我同样希望以范内瓦·布什的一句话来作为文章的结束,“我们以惊人的速度扩展人类的经验的总和,但是我们用来梳理随之而来的知识迷宫的工具却仿佛停留在古代。”也许这也就是广州三年展的选择,选择通过艺术来梳理我们早已加速的人类经验。

文/黄静岚

编辑/车逸豪

图/美术文献


参考文献资料:范内瓦·布什 《诚如所思》,王绍强主编,《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 广东美术馆,岭南美术出版社,广州,中国,2018年

“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第六届广州三年展

总策划及文献展策展人:

王绍强(Wang Shaoqiang)

主题展策展人:

安琪莉可·斯班尼克(Angelique Spaninks)

张尕(Zhang Ga)

菲利普·齐格勒(Philipp Ziegler)

时间:2018年12月21日-2019年3月10日

地点:广东美术馆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