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广州日报】精品荟萃展时代风貌 名作修复重文化传承

录入时间: 2018-08-14


关山月 《绿色长城》
 
李可染 《江山如此多娇》
 
齐白石、陈半丁、萧逊、周肇祥、凌文渊 《花鸟》
 
黄永玉 《鹤来》

自近日起到8月18日,“时代风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精品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

2017年,广东美术馆接收了广东省政府属下几大宾馆的名家字画作品718件。此次展出的就是广东美术馆对这批作品装裱修复后,从中遴选出的160余件作品,涵盖了20世纪中国画坛几乎所有重要流派,汇集了包括齐白石、黄宾虹在内的数十位国画名家精品。

本次展出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还串联成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缩影。借此机会,我们采访了本次展览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探寻这批作品修复、保存与展示背后的故事。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巧蓉

集合广东本土力量,以文物级标准修复作品

广东美术馆去年接收的这批名家作品,大多长期悬挂于各国有宾馆以及其他公共空间,包括一些餐厅、宴会厅,有的伸手就能直接触摸到。因此,画上留有大量的手指印迹,还有因为潮湿导致的霉点,并且在悬挂期间没有进行过任何专业的维护和修缮。“在接收之初,我们发现保存状况非常复杂,画作存在大量霉点、黄渍、油斑和破损等状况,其中有一些还是大幅精品。”王绍强描述了初次见到这批画作时的情况。而面对这样复杂的保存情况,又该如何进行保存与修缮?

王绍强表示,第一步是将作品建档与管理,分门别类、登录入账、拍摄整理并存放于库房固定位置,光这一项工作就花去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其次则是修复与保护。要在登记入账的同时记录作品状态。对于破损严重的作品,按受损程度制定计划分批修复。

到了修复这一步就是最考验技艺的时候。书画修复十分复杂,对技法要求很高。洗、揭、补、托、全是最核心的几道大工序,细分的话还有二十多道小工序,每道工序环环相扣,只要有一道工序做得不到位,就会影响到下一道工序。“这一批作品比较特殊,破损严重的主要是尺寸较大的作品,但我们馆的修复空间有限,所以,我们决定联合广东本地的修复力量进行合作,将广东许多修复名师集中起来,对这批作品以文物级标准进行修复。”

同时,由于藏品的修复需要大量的系统工程,广东美术馆还采取了一系列配套举措,“出于对藏品的保护,我们成立了一个藏品修复科技中心,来开展艺术品长期修复与保养的硬件软件、人才建设等全方位的一个计划,也为广东美术馆未来收藏的藏品提供良好的修复服务。”

在展览现场,我们惊喜地看到针对一些修复过的画作,广东美术馆特别设置了画作状况修复前后的对比展示,并以文字形式对修复手法做了介绍。对此,王绍强告诉记者,展示修复前后的画面状况,不仅可以让观众理解美术馆的职能,还为他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文化传承以及艺术作品的流传。以往,观众对美术馆职能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展览和活动上,对于典藏方面的职能并没有特别具体的了解。而广东美术馆作为公立美术馆,不仅要保存这些作品,还要通过修复让作品能够长久地、完好地传承。

汇集名家经典作品 “驻地”特征显著

本次展览以年代为顺序,展出的作品表现形式非常多元,涵盖了20世纪中国画坛京津画派、海上画派、长安画派、新金陵画派、岭南画派等新时期以来几乎所有重要流派,汇集了包括齐白石、黄宾虹、何香凝、陈树人、李可染、关山月、黎雄才、赖少其、黄永玉、林墉、林丰俗、陈永锵、许钦松、李劲堃等在内的几代国画名家的精品力作,生动呈现了20世纪以来广东社会的发展演变以及当时画家的生活状态和创作环境。

对于广东地区来说,实现近现代绘画转型的作品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作品是具有代表性的,它们较为鲜明地反映时代风貌以及广东地区的社会面貌。其中关山月的《绿色长城》,黎雄才的《黄洋界》,梁世雄、蔡迪支、林丰俗、陈章绩共同创作的《农讲所颂》,都是这批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绿色长城》最初藏于广东迎宾馆,这张作品是关山月同一题材的三张中最大的一张,尺寸达到2.32x3.96米,是关老有感于家乡植树造林的景象而创作的,表现了70年代广东人民众志成城保卫祖国海疆的精神和力量。黎雄才的《黄洋界》也是大尺寸作品,但主题并非广东的景观,而是红色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风光,当时此地亦是红军时代的五大哨口之一。因而这幅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为70年代广东地区艺术方面的关注点提供了旁证。而从广东本土的视角出发的作品中,有代表性的是《农讲所颂》。这幅作品不仅仅描绘了农讲所的主体建筑,还大量表现了象征革命英烈的木棉花树,景和物在画面中相得益彰。这些作品,摒弃了传统文人对山水楼阁的理想寄寓,在“中西融合”中关注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探索了新的笔墨形式,从而实现广东绘画在近现代的转型和构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接收的画作主要来自省政府属下的各大宾馆,大部分是艺术家在广东的实地考察和“驻地”创作的作品,因而这批作品除了在山水方面大量表现广东一带葱郁、繁盛的景物,如此次展出的钱松喦的《珠江旭日》、林丰俗的《粤山叠翠》、许钦松的《苍山如海》等作品表现的几乎都是具有典型南方特色的景物,还由于这批创作的写生和“驻地”性质,部分艺术家表现出与以往风格路径不同的倾向,其中最突出的是李可染。他在广东写生期间探索出逆光的重要表现手法。

对此,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劲堃表示:“当年画这批画的时候,是为了对整个接待场所进行美化,从而产生了这批具有时代性的、中国画进入环境空间的作品。而当艺术家进入非常重要的角色时,他当时所做的所有东西都有可能变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作品。这也是这批作品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对话王绍强

推进精品修复和展示

传承文化精髓

广州日报:这次展览从718件作品中遴选出160余件精品展出,选择过程中是如何考虑的?

王绍强:这次展览是这批作品第一次以学术脉络梳理的方式成规模地展出,为了最大程度地让观众了解这批作品的重要意义,呈现作品的原本风貌,我们选择了保存条件较为完好,并且在二十世纪美术史中具有方向性、节点性作用的艺术家作品进行展出。

广州日报:这批作品从整体上看有什么特征?

王绍强:从整体上来看,这批作品包含大量珍贵的二十世纪名家绘画,并且其中有部分是巨幅画作。在题材方面以山水和花鸟最多,其次才是人物。从地域上看,这些作品来自以广东岭南画派为主的名师大家,同时也有来自北方的画家,这个也体现了南北之间的艺术家在广东的交流汇集。

广州日报:为什么说这批作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研究意义?

王绍强: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这批作品在写生、驻地、交流、捐赠以及公共性等方面的特点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看待二十世纪南北艺术交流、理解二十世纪社会与艺术的关系、认识岭南画派和广东美术发展的历史。

广州日报:后续针对这一批藏品的修复还有什么计划?

王绍强:我们馆打算在明年邀请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修复方面的专家对这批作品的修复方式进行专项研究,共同制定系统性的修复方案。如果有可能,还将邀请国内外的修复专家,以这批作品的修复方案作为案例,举行专项研讨会。同时,还将举办全省范围内关于美术作品修复的高级研修班,为省内其他美术机构提供作品修复的实战学习机会。

另外,我们馆还将策划一些公教活动,对艺术品修复进行大众化的普及,让公众了解艺术品传承和保护的具体过程,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广州日报:您觉得这一批藏品的修复与展示对广东美术馆有什么意义?

王绍强:对美术馆而言,藏品收藏和保护是美术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广东美术馆作为在业界有影响力的公立美术馆,对国家的公共文化艺术资源负有保存、研究、展示的使命,有责任让这批作品发挥自身的文化价值。而这批作品的展示,大大加强了我们馆馆藏的学术分量,同时也能够让广大市民欣赏到二十世纪的名师大家的作品。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