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杨之光 开辟国画人物新境界

杨之光送给羊城晚报的《葡萄熟了》


杨之光(1930—2016) 广东揭西人

1949年入广州艺专及南中美院,1950年入苏州美专上海分校中国画科学习,1950年夏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历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系主任、副院长。
杨之光的写意人物画创作,成为时代的审美范式。他的代表作品彪炳于中国人物画发展史册,影响超越岭南,深刻触及数代中国人的美学意识。

代表作有《毛泽东主办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浴日图》《矿山新兵》《激扬文字》等。著作有《中国画人物画法》《杨之光画集》《杨之光书法集》《杨之光诗选》等。

寻访

他是历史场景的“导演”

1959年以后,杨之光的足迹主要停留在广东,其最重要的创作基本都是在广东完成。在这片土地上,只要稍留意,我们都能觅到他留下的踪迹。

师从高剑父徐悲鸿

8月18日的广州,闷热异常,而在位于广州艺术博物院的杨之光艺术馆内,仍有观众顶着酷热前来参观。

2000年,新落成的广州艺博院特设了“杨之光艺术馆”,长期展示他的艺术作品,同时亦作为国内收藏、研究杨之光艺术的主要基地。

馆内一面墙上悬挂着杨之光的一句话:“画画就是要我行我素,我的理解,我的方法,我的风格。不怕有个人弱点,只怕没有个人的特点。”正是这种对个人特色的追求,才有了他那开创性的中西结合的绘画技巧。杨之光的女儿杨红说:“我父亲是一个创新的人,在他之前,没有人做这种探索。”

杨之光的创新体现在人物画上。人物画的难度不仅在于对人物的再现,更在于对时代的侧面反映,因此,人物画的创作者必须对时代非常敏锐,选取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和场景。“无论是创作还是人生,杨之光都是大时代里一个执着坚持的‘导演’。”杨红认为,杨之光能够以小见大,掌控创作全局。“他同时将自己的人生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对人生和创作充满了真诚”。

杨之光进入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科及南中美术院(前身为春睡画院)后,随高剑父学习中国画。之后于195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成为徐悲鸿的学生。

“我相当于羊城晚报的美术记者”

1959年以后,杨之光的足迹便主要停留在广东。杨红说:“广东这片土壤对父亲影响很大。这里的环境温和开放,人们很务实也很包容,不浮躁不造作。这种氛围非常符合父亲的人格。”

杨红回忆,杨之光始终把教育家的身份摆在艺术家之前,愿意为教育奋斗终生。“他退休之后,对中国青少年的艺术教育做了很多反思。他把美术教育当成他的使命”。

羊城晚报记者来到位于番禺的“杨之光美术中心”,几间课室里学习的课题包括石膏的联想、十二生肖遇上雾霾等比较抽象的内容。总部主任胡昭燕介绍,该中心以课题为单位,鼓励孩子根据课题产生创意,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

杨之光还与羊城晚报有着很深的渊源。他曾动情地说:“是羊城晚报培养了我。创作舞蹈人物画之所以成为自己的强项,都源于当年羊城晚报社给了我机会,为后来的水墨舞蹈画打下坚实的基础。”原来,在1959年,苏联国家大剧院访问黄埔公社,羊城晚报社特邀杨之光随团采访。几天时间,杨之光为芭蕾舞剧《天鹅湖》画了舞蹈速写近百张。

自此以后,一遇到国内外的各种大型舞蹈演出,羊城晚报的记者就把舞台速写的“任务”告知杨之光,他便骑着自行车从广州美院赶到十多公里外的友谊剧院或中山纪念堂“执行任务”。演出时的灯光暗,他就打着手电筒,边观看演出边拿着钢笔在速写本上挥舞,有时还到后台画肖像,请演员签上名,然后急忙蹬车赶到羊城晚报编辑部,往往直到午夜才完成画作。“我相当(于)是晚报的一个美术记者啊!”杨之光曾给自己这样定位。他还把精心创作的作品《葡萄熟了》送给羊城晚报。也正因为这种长期的锻炼,杨之光的绘画技巧得到了很大的锤炼和提高,也结识了不少朋友。

点评

中西融合得毫无违和感

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画坛以革新为主潮。在这一浪潮里,新人物画为乘风破浪的航船,其中艺术家杨之光尤为突出。他的人物画里,有着神韵各异的形形色色之人,更有着岁月的风云和时代的剪影。

画家林墉表示,如果我们具体来研究杨之光的人物画,你就会发现,他的画好像很简单的几笔,但这是一种大写意,“他到晚年用笔更加辛辣,形上面他一点都不放松,可是他的笔墨越来越简练,就是那么几笔,一两笔。”

作为广美客座副研究员,杨红认为,父亲画作之创新:“首先体现在人物的形象刻画上,他把西方教学的写实造型和中国的传统水墨高度融合在一起,既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性、丰富的造型和道具场景,同时把国画传统的笔墨运用进去。融合没有违和感,反而丰富了作品的感染力。另外,他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侧面、从小人物来表现一个大时代。”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认为,杨之光是岭南画派精神的杰出代表之一。“用国画表现现代生活的,杨之光的成就非常突出,杨之光的没骨人体画得那么透,很难找出第二个人,在中国美术史上有杰出的地位。另外,他作为杰出的教育家,奠定了中国人物画技法的教学基础,至今仍是不可超越的经典”。



羊城晚报记者:付怡
实习生:范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