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特展·名家谈 | 盛葳:展览是对徐悲鸿的艺术生平、创作背景和时代关系的深度解读
编者按
2025年,正值徐悲鸿先生诞辰130周年,广东美术馆联合徐悲鸿纪念馆推出“往来千载一悲鸿”纪念展,展出73件传世名作及大量手稿、信札等珍贵文献,系统梳理这位艺术巨匠的创作脉络与精神内核。值此展览之际,广东美术馆特邀多位在美术史和艺术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学者,围绕本展览以及徐悲鸿的艺术革新、家国情怀,及其与岭南文化的互动,展开深度探讨。
本期“徐悲鸿特展·名家谈”邀请《美术》杂志社副主编盛葳,围绕徐悲鸿求学期间的作品与日后的经典大作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向观众解读了本次展览的展示理念与细节。
盛葳:这种展览的方式,我觉得是能够勾连起一个艺术家生平的上下文,以及他跟国家、跟时代、跟全球变化之间的一种关系。此次的展览,我想除了有很多徐悲鸿的代表性作品以外,还有很多对于我们的研究来说非常重要的作品。比如说,他留学巴黎美院期间的那些作品,实际上都很重要。


展览现场
以前我们可能比较忽视,认为那些作品只是他的习作。但是在今天这个语境当中,在此次展览的策划语境当中,我们就能够鲜明地发现,他的那些习作和他的代表性作品之间,存在着一种直接的关系。比如说人物的姿态,以前我们去看他在巴黎时期的一些素描和小油画的写生,我们往往就只是当作一件写生来看。但是如果把这些作品,跟今天展出的那些代表性的重要作品联系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写生的人物姿态、人物表情,以及作品背后反映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都与他的那些伟大杰作有着直接的关联。而成就了徐悲鸿杰作的各种知识,可能就是直接来源于他求学期间的这些写生。徐悲鸿受到的那些训练,对于他回国以后,得以创作出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产生了至关重要、不能忽视的作用。


展览现场
因此在这样一个展览的空间当中,把这二者并置起来,就能够看出这位艺术家是怎样成长的,是如何创造出这些伟大的作品的。这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都有它的原因的。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些原因是从何而来的。


展览现场
另外展览中还成列了关于徐悲鸿的一些小作品。其实除了他的那些杰作以外,这些小作品更能够让人洞见到他的日常生活,以及围绕他所形成的人际网络关系。因为这些小作品,有的可能是他赠送给别人的,那么我们就能通过这种小作品,看出他是怎么样跟人打交道的,当时的艺术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从而就能够折射出一个时代。
审定 / 涂晓庞
审校 / 曾睿洁
摄影 / 杜悦儿
视频 / 喜号
编辑 / 张振康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至17:00(16:30停止入场,16:45开始清场)
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前台电话: (020) 88902999
广东美术馆本馆(二沙岛):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前台电话: (020) 8735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