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英文 

 

实验艺术VS大众:十年生死两茫茫

南方都市报   2002-11-16 10:30:16

  11月18日,“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在广东美术馆拉开帷幕。这将是广州本年度最后一次大型艺术展览,也可以说是广州本年度最大的一次实验艺术展览。本次展览定位于“文献展”,设置三个专题,“本土与全球”、“回忆与现实”、“人与环境”,回顾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重新解读20世纪最后10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并以“继续实验”专题高扬艺术实验的旗帜。
  20世纪最后10年,对于艺术和文学等精神产品领域来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10年。一方面,80年代风起云涌的各种哲学和文艺思潮以及产品试验,在90年代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另一方面,这些实践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则是艺术越来越成为“圈子产品”,艺术的市场化,实际上意味着艺术的国外市场化———对于生活在国内的大众来说,这10年的艺术产品生产和他们没有发生任何关系。
  大众和艺术之间的隔膜,有着具体的社会原因。然而,在艺术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大众和艺术双方的角色同样值得探讨。大众固有的文化消费心理,由于保守主义的重建,在10年间不仅没有进一步改变,而且日益后退到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之下,对实验艺术采取排斥立场,艺术消费的立足点建立在对传统的批量消费基础上。和大众相反,艺术的制造者————艺术家和评论家,为了实现艺术产品的“获利套现”,艺术实验的功利性越来越强,目标顾客群对准能够产生直接消费行为的国外市场,彻底放弃对中国市场的培育和与大众的交流、互动。可以说,整个20世纪最后10年的艺术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艺术产品寻找和固定“消费圈子”的过程。
  “圈子”建立之后,游戏规则明确而且排外。由于其小而封闭,食利者少,不属于这个“圈子”的其他艺术产品生产者和后继者,很难进入“圈子”分享利益,于是只有另辟蹊径,企图通过外围战术进入“圈子”内部。所谓外围,就是公众影响力。这种种另辟蹊径的“艺术举动”,由于其出格的表演和劣质的品质,不仅得不到“圈子”的认可,而且在大众和传播媒体的围剿之下,名声越来越坏————发展到2002年度,劣币驱逐良币,整个艺术产品的生产领域,在大众中彻底失去公信力。可以说,20世纪的最后10年,就是艺术产品生产和大众消费逐渐分家的10年。最终,实验艺术声名狼藉。
  本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目的在于总结和展现实验艺术在20世纪最后10年的发展成绩。如此大规模地、全面地、系统地在大众面前展示实验艺术产品,对双方“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互相漠视局面,可以起到一定的改进作用。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双方的漠视也许将持续很多年。
       ■梦马


  继续实验
  作为三个专题回顾展的补充,这一部分展示约20位特邀艺术家的新作,呈现目前中国实验艺术中的新趋势。


  徐冰 广东野生斑马群(方案)


  本土与全球
  中国实验艺术对全球和本土的关系问题作了严肃地表达,在不断思考和确立自身身份和本土立场的过程中,不断地拓展艺术媒介和视觉语言,逐渐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与国际艺术潮流互动的中国当代艺术。


  谷文达 联合国—香港纪念碑:历史的冲突


  吕胜中 红魂·形与影

  回忆与现实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实验艺术对中国现代历史进行了严肃的反思,大量作品表达集体和个人的经验和回忆,促进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对历史的反思和回忆进而刺激了艺术家对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的实验。


  


王广义 大批判·果珍


  刘铮 国人系列


  喻红 青春高度


  王兴伟 又不是一百分


  宋永红 职业微笑

  人与环境
  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各种艺术形式和媒体对逐渐消失的传统环境和生活方式、对新型城市的崛起和瞬息万变的都市文化,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调整进行了深入的描述。


岳敏君 欢乐


  王卫 水下三十分之一秒


  张大力 拆


  陈少峰 河北省定兴县天公寺乡村民社会形像与艺术形像的调查报告

  本版图片由 广东美术馆 提供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