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英文 

 

 

编者按
     检点2002年末艺事,可用“乱花迷眼”未形容,而纷繁之中不乏抢眼之景,比如“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以文本和回顾展的方式来复演上十世纪 9 0年代的“凶猛功物”“历史”,意义独特。三年展借助南方发达的媒体产业将这部艺术史推进到民众生活中去的实践,不只是艺术行为更是城市行为。前者以艺术何必与大众“生死两茫茫”的发问为代表,后者则将艺术展纳入到城市先进文化建没的体系中,这一思想无疑会在不远的未未产生艺术与城市双嬴的成果。这在上海近年来的一系列展事中也有所体现,双年展和宝室展上来自四面八方的汹涌人群是为明证。艺术本不该只是圈子里的事。因“一城二展”同时受到关注的“首居广州中国当代艺术展”在网上遭遇美院学生来的 5块香蕉皮,少年意气中不乏其识。前段时间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做过讲座的台湾陆蓉之教授回台后也在网上看到了来自美院学生的批评,陆蓉之教授在回帖中坦言了自己“心里难过”的事实,同时数番回帖耐心解说个人看法,张贴长长的文章进一步说明。其其诚交流的心态隔网犹见,与美院学生的直率相映成趣。

徐 翎/《美术观察》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

《美术观察》 2003年第1期


本刊记者/王红缓

    2002年11月18日至2003年1月19日,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以“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为题在广东美术馆举办。展览以“回忆与现实”、“人与环境”、“本土与全球”为基本主题,以文本的方式回顾了十年来实验艺术在中国的成长发展;展览最后的部分题为“继续实验”,则是邀请了十几位最具活力的艺术家带着他们最新的产验作品出场,以此体现本次展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开放性展望。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当代艺术,尤其是实验性的艺术不仅逐渐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并且产生了日益广泛和深入的国际影响,成为当代全球化文化艺术的重要部分。而长期以来,对这一重要的艺术现象一直缺乏系统、全面和学科性的阐释。因此,利作本土艺术制度、艺术批评和史学研究资源对在中国发生的实验艺术进行系统地文献回顾和史学清理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文化课题。广东美术馆自1997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研究,今年更确定了以“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简称“广州三年展”)这一理念创办大型常规性当代艺术展览的计划,展览将每三年举办一次。它的目标是经过若干届努力,使其成为有区域和全球影响的专业的国际性当代艺术展事。首届广州三年届由巫鸿担任主策划人,策划委员由黄专、冯博一和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组成。他们全面负责展览的学术定位、展示方式、参展作品选择等各项学术决策。展览艺术委员会主任由林墉担任,梁明诚、林抗生担任副主任,负责对展览提供咨询和审议。展览组织委员会主任由广东省文联主席刘斯奋先生担任,组织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负责展览日常事务。本次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学术目的很明确——对20世纪90年代十年中的中国实验艺术进行全面的史学回顾和学术阐释,系统展示在过去的十年里所发生的具有史学意义的实验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并通过实物与文本的结合,开创一种既不同于本土流行的批评概念,也不同于西方解释的新的解读模式和史学构架。为了体现展览的文献性和学术特征,主办方编辑出版了一部大型文献性图文集,其中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以展览的策划结构为理论基础,对入选作吕进行个案研究和阐释;第二部分包括一系列有关90年代中国实验艺术的专题研究论文,这一部分阶段也最集中体现展览的学术性和史学色彩;第三部为文献附录,包括十年中研究中国实验艺术的所有重要的文献索引,以及相关艺术家、批评家、策划人、艺术团体、艺术现象索引和大事年表。这部文集以中、英两种文字同时出版式,办图使其成为国内、国际进行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的研究、展示、批评和购藏活动必备的参考文本。
     三年展开幕期间,除主题展和一系列外围展之外,还召开了国内外重要策展人和当代美术馆馆长共同参加的“地点与模式;国际策展人会议“,以推动国际艺术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深入关注和中外策划人之间的地等交流。而中国的当代艺术,无疑有希望在新的历史机遇中获得坦然自在的生长环境。


现场声音

    这次三年展的题目叫做重新解读,这个解读的目的不是用一种观点代替另一种观点,而是要创造一个解读的平台,大家用集体的力量来严肃研究解释当代艺术。所以我很希望这个平台能持续下去,一次展览是不够的,而且作为一个三年展,我觉得在中国很有意义,就是因为它不是一个展,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带有一种持续性。只有把一系列的双年展做好了,这个三年展才能真正地建立起来。中国原来比较缺乏这种连续性,如果广州三年展、上海双年展和别的双年展能持续下去,不断更新,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因为它代表着中国当代美术的面貌,就是从比较孤立的现象到一种持续的深入的现象,这可以使中国当代美术真正发展起来。

——巫鸿 芝加哥大学教授、广州三年展策展人

    这次展览是我们总体的练兵,也是对我们更上一层楼的考验,这将是我们在学术策划、展览布置和拓展社会与国际空间的新起点。

——王璜生 广东美术馆馆长、广州三年展策展人

    作为独立策展人,“不合作”是保持独立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合作”是在具体的实践中采取的不同策略。就策略而言,既可以进入并利用现有的展览体制,扩大实验艺术的影响并挖掘新的可能性,又可在其中寻找新的展览方式和展示空间。

——冯博一 策展人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到90年代末出现了上海双年展和广东三年展两次国内的当代艺术大展,我觉得有一点是必须要肯定的——它是认认真真、象模象样地在搞艺术,这是最重要的,我觉得这个基础非常好。另外,观众永远不要忘记,任何一个批评家或者是艺术家永远代表他个人的角度,当然他们也有一部的代表性,比如如何看待艺术史或者面对现实,但我们是多元时代,没有一个人的观点能代表上帝,所以我们应该放松,这样就可以自由创作。另外,我觉得一个展览要想办得更好,城对艺术家进选择和标准设定是要注意,有时候缺度一个好艺术家关系不大,多一个差的艺术家或不协调的作品,就会特别明显。

——展望 中国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研究所

    这是第一次在国内同类大型展览中将视点只是放在了当代艺术发展的历史和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性这个角度,比较学术地去探讨中国当代艺术,它的土壤、环境和它的历史,这一点是此次展览的最独特之外,它没有把这种大型展览作为一种文化的PARTY或者一个城市文化商业的卖点,所以这次三年展有比较好的学术性。

——艾未未 北京参展艺术

    从第三届上海双年展以后,中国的大型展览开始展示中国的当代艺术,或者再早一点可以说从《世纪之门》以后,当代艺术进入了中国的大型艺术展览。这次展览相比以前那些关注当代艺术的大型展览,最大的特色是比较深入地解读,它借回顾90年代的这样一个题目,对当代艺术作了一个深入解读,这比以前的大型展览都更进一步,更深一步——这个展览最突出的一个特色和贡献以及作用是推进。

——刘骁纯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研究员

    这个展览选择是很严格,作为一个展览本身,让人感觉中国艺术很有分量,都做得很到位。展览本身呈现的办法,比如观众的走线,还有整个展览的节奏,都做得很专业。所以给人一种很有信服力的展示。除了给中国艺术家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以外,我觉得另外也是让大家看到些有争议性的东西,有些大家不知道怎么去定位的作品,现在都在这种场合里头合理化跟合法化,这是个很大的贡献。还有一点就是展览还有一种开放性,超出展览以外,还可能延伸出新的作品。头一次这么完整地看到中国当代艺术,所以很兴奋。

——张颂仁 香港汉雅轩画廊主持人

    过去20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解释权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落在外国人的手上,所谓的国际当代艺术界的手上。从上海开始到这一次,真正国内的本土的艺术体系和艺术批评体系正在开始建立,从这次展览上可以很明确地感觉到这一点。这是一个真正属于中国本土的,真正梳理中国当代艺术和中国本土社会关系的一个大的事件,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个标志性的事件。

——皮力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这个展览办得很有质量。这么大规模的展览,美术院在组织上、经费上、专业的经验上、策虹的工作上面是不是能承受得住,这是很大的考验。我认为展览是成功的。这次展览也有遗憾:展览主要的构思是回顾展,回顾十年以来的东西,但我们看到的大量的东西还是最近的东西,90年代初的一些作品,比如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的代表作为什么没有,当中有些最重要的东西缺了,是什么原因,是不是没有下功夫去找?为些我请教过巫鸿老师,回答是保险费太贵,出借方提出的保险费完全是个天文数字,有的是对方不愿意借。为什么收藏家或美术馆不借给广东美术馆作品,或者提出很刁难的条件,我想这是因为中国的很多美术馆还没有在世界上树立起专业美术馆的形象。如果是纽约的现代美术馆要借作品,还会是这种情况吗?整个世界正在联成一片,在我看来,‘国际接轨’主要不是艺术上、思想上接轨,是技术上应该接轨。思想上、艺术上倒是可以拉开距离。中国的美术馆系统要体出好的展览,要有一段时间去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呈现出自己的技术水准,在国际专业同行中受到应有的尊敬。

——费大为 旅法独立策展人

    这个展览呈现了90年代中国实验艺术的基本面貌,办这样的展览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它的举办反映了广东美术馆及策展人的勇气和学术态度。这个展览促使我们思考中国当代艺术在整个世界格局下怎么走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西方现代艺术的概念下或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上去“实验”。中国现代化道路还很长,怎样用一种形态方式呈出中国文化精神,提供一种新的价值观,参与到整个世界文化建设上来,或许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实验。实验的概念是流动的,不是某一流派在概念观念上的反映,是一种方法论,一种态度,也是艺术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