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信息时报】当代版画在结构与解构中找回自我

录入时间: 2014-11-10

  专题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实习生 阚文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锈迹   ——东濠涌的记忆》   丝网版画   2009年,罗必武   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版画》杂志主编齐凤阁评价说:“罗必武的贡献在于使丝网版画更早地进入观念的表达,吸收西方现代艺术语素又不忽视个人的特点。”

  今年9月,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将在广东美术馆举行。

  版画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世界美术史上公认的第一幅版画作品就诞生于中国。在中国美术历史上版画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成为中国美术教育中与中国画、油画、雕塑并称的重要画种。广东是版画大省,从上世纪初叶新兴木刻运动开始,广东便与版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将目光聚焦到改革开放的30余年中,中国版画经历20世纪80年代兴盛、90年代相对衰落时期和进入新世纪以来版画所呈现的日益多元。

  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当代版画发展呈现着怎样的新面貌、新特征?它是否仍然处于当代艺术发展的边缘状态?它的发展受到哪些内部或外部的制约?中国版画人又在哪些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带着这些问题,信息时报访问了长期从事版画理论研究、创作实践与学院教学的一些艺术批评家与版画家,听他们介绍当代版画的现状与发展。

  “慢一拍”的转化与关注版画的批评家太少有关

  对于许多普通观众来说,提到“版画”就会想起“木刻”。的确,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由于媒材工具的易携易得与木刻线条的力量感,使木刻几乎成为了版画的代名词,成为那个时代重要的美术表达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与艺术思潮进入中国,版画界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开始对过去的创作模式进行反思,逐渐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

  “整个20世纪80年代,各个画种都在关注与反思自己的本体语言究竟是什么,版画也不例外。当时版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跳出原来的主题先行的‘红光亮’创作模式,回到它的本原去。刀法与版画的制作关系、版画的概括性等问题重新被提出,这个过程走了十多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些问题才基本被解决掉,大家基本梳理出来每个版种的特点,对本体语言的认识慢慢清晰化了。”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的罗必武教授告诉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版画界从木版一家独大、其余版种偏弱的状态慢慢开始了对其他载体的挖掘,如石版画、铜版画和当时刚刚传入国内的丝网版画。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版画相对比较低潮。罗必武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大环境快速从现代艺术向当代艺术转化,整个社会的关注点不在技术的角度,而是文化身份的思考。“油画和其他画种在这个时候开始突飞猛进地前进,它们跟西方艺术的衔接很快,这种快是从材料上和思想上进行的。而版画,恰恰是它的技术性带来的难度使它和当代艺术的接轨显得比较迟钝,因为它的版种多,每个版种要解决各种问题,在材料的对接上比油画要复杂,思想转换显得慢了一拍。”

  在这个相对其他画种来说稍显“慢一拍”的从现代向当代转化的过程中,罗必武提出了一种特别的观点,他认为,这与当时关注版画的策展人与理论家数量太少有关。“80年代的策展人,那个时候叫理论家是很小众的、很弱的一个群体。国画、油画始终不存在这个问题,批评家的群体比较庞大。关注版画批评问题的比较少,所以我当时提出,一个画种的影响力跟策展人关系很大。提出一个问题,不断地传播这个关系的时候他就会把这个问题放到一个更大的平台去关注和解决。可是版画没有,除了几个国家级的展览真的没有其他展览了,不像油画是很活跃的,各种空间都有。在90年代是没有一个画廊专门做版画的。所以还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策展人的问题,很多当代文化特质没有被挖掘出来。像徐冰提出的复数艺术,那种装置的呈现关系,都是他个人实践的总结。可以说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了。包括我自己提出的很多观点也都是自己践行和总结的。”

  经过长期的思考与探索,进入新千年之后,人们关于版画特质与本体语言的认识渐渐达成了共识,基于版画而产生的思考变成了可能,于是才有了当代版画多元丰富且跨界生长的现状。

  “版画”是在变动和在争议中发展的

  版画的特质与本体语言究竟是什么?它究竟是如何与我们这个时代发生关系的?作为文化表征的一种技术,以前我们看待版画纯粹只是从一种技术的角度或者艺术操作的角度,但是版画上升到时代文化特征,将版画转化为文化观念是当代版画创作向深度延展的一个方面。许多版画家从版画本体技术语言入手,结果解构了版画,甚至走出版画。

  版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复数性——这句话的意思可不只是说版画是复制很多份儿的,那只是“复数性”的外表特征。从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的文化认识,到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复制已不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而是一种特定时代文化表象与特征。

  罗必武告诉我们,由于艺术理论发展的不同步,对于时代的这种敏感,我们落在了后面,“安迪·沃霍尔在60年代开始做丝网版画,他意识到这个时代是平面的、无限复制的、大众传播的,他利用流行传播,使用版画作为媒介恰恰对接了时代的特点。他很早就提出,作品中一个元素的复数,就是把复数的外在特征转换成一种表现语言,而不仅仅是一种机械的印制活动。把‘复制’变成一种艺术语言的时候,复数就跟这个时代在价值上形成了同构关系。而我们到90年代后期才开始认识这个问题,才重新知道这种复制性、复数性、媒介转呈、大众性、传播性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对此,中国美术家协会博士盛葳尤为强调从当代艺术视野观察版画,他认为“当代艺术”、“版画”概念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在变动和在争议中发展的。

  中国美协《美术杂志》执行主编也认为,在今天,版画的材料载体已经非常丰富,无法进行简单归类,“当代版画的发展中材料的作用或者材料通过媒介所达到的转印和复数的功能非常丰富。随着数码时代信息高速发达,原有的版画概念不断突破。”

  例如2011年在深圳举办的第三届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中,谭平的作品、陈琦的作品都从原有平面版画的概念变成空间版画概念。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唐承华个展中,使用了大量传统版画的概念进行了当代材料的实践和语义转化,“这种转化给我们艺术界带来的促进作用是非常积极的,这种积极就是说它不是固定在某一个模式上来呈现它的状态,这个不固定的模式实际上恰恰表明当代版画是处于一种发展的状态。”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