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岭南画派”该不该申遗?《南方日报》

录入时间: 2014-05-13

2014年中国画学研讨会在广东美术馆举行


专家在研讨会上。


“丹青京华”京派艺术展在广东美术馆举办。

  由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北京画院藏品特展“丹青京华——二十世纪的北京中国画坛”展出近两个月来,在社会与学界引起热烈反响,引起了人们对岭南画派与京派、以及20世纪中国美术的关系的追问与重寻。

  5月10日-11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北京画院共同主办的“20世纪京派、海派、岭南画派的艺术生态与时代内涵——2014年度中国画学研讨会”在广东美术馆召开。来自国内的一众知名美术评论家,就中国近代美术界叱咤一时的各大画派之间的关系及生态进行探讨,阐发了不少新锐的观点。

  专家们在发言中指出,近代中国美术史中,不少广东艺术家都对中国画坛产生重大影响,其中郑锦、林风眠等人对京派画家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薛永年表示,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地区的画派在积极交流的同时,也保持着各自的艺术生态,共同促进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繁荣。

  在采访中,中央美院美术史系博士、澳门学者陈继春提出,希望粤港澳三地的研究者能联合对“岭南画派”进行申遗,如同粤剧一样将其保护下来,这一观点引发了热议。

  ■谈价值
  粤籍人士深刻影响北京画坛

  作为今年广东首场京派书画展,“丹青京华——二十世纪的北京中国画坛”在广州引起热议。近代三大画派过去一百年间的交融与碰撞,也成为本次论坛绕不开的话题。“京派偏重传统,海派体现多元,岭南画派则以对社会的关注最为鲜明。”上海美协艺委会主任、美术评论家毛时安对三大画派各自的艺术特征如此评述。

  北京画院特聘研究员舒仕俊认为,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中,京派、海派、岭南画派之间都形成了一种“艺术循环”的关系。“正如齐白石深受海派吴昌硕、任伯年的影响,李可染的山水画风格也与广东籍艺术大师林风眠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舒仕俊表示,林风眠早年曾细致研究过高剑父绘画中的技法,同时又是齐白石的崇拜者:“他将高剑父的光影效果和齐白石的写意笔法融为一体,影响到李可染的山水作品特征,如同为岭南画派与京派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

  毛时安还注意到,美术界之外的广东文化名人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三地艺术文化交融带来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忽视。中央美院美术史系博士陈继春则从美术教育的角度进行梳理:“1918年成立的国立北平美术专门学校,就由广东美术家郑锦一手创办。在他担任校长的8年时间里,培养出李苦禅、常书鸿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日后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近代中国的三大画派虽然都以地名命名,但这只能说明他们有确定的中心、他们的边缘却是模糊的。”毛时安认为,三大画派之间充满交叉和重合,形成一个复杂的有机生命体,共同推动着中国近代美术的发展,也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长远的互动。

  薛永年提到,徐悲鸿和岭南画派高剑父关系很好,也受过高剑父的绘画的影响。四川大学教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林木说,高剑父曾在上海创办了当地最早的美术出版机构审美书馆,资助过当时生活贫困的徐悲鸿等人。

  “画派的交流是为了进步,不是为了削弱它的地域特色,像岭南画派扎根于岭南这块土壤,它必然会吸收这块土地的气息,具备不同于其他画派的风味。”薛永年说。

  中央美院美术史系博士陈继春则认为,广东人郑锦、林风眠、梁启超影响过北京画坛相当一个时期。“梁启超曾对北平艺专的建立影响很大。北平艺专是在当时那种倡导全民美育、科学救国的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1918年民国政府批准创建国立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委任郑锦为校长,王雪涛、李苦禅、常书鸿等都是他的学生。徐悲鸿公费到法国留学,郑锦还做了很重要的推荐。徐悲鸿去了法国之后,郑锦代替他在学校教水彩。因此,他对于北京画坛在美术教育方面产生过重要影响。”

  ■谈内涵
  岭南画派是一种精神动力

  在艺术流派百花齐放的当下,岭南画派的“兴衰起止”也是近年学界一直激烈探讨的话题。“探讨岭南画派是否仍然存在的争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不能忽略传播学的视角。”美术评论家胡斌提到,岭南画派是目前广东最鲜活的一个“文化品牌”,对广东的“文化强省”建设有重要意义。

  胡斌认为,岭南画派与广东文化特质具有深刻联系,它的存在植根于广东文化土壤。“广东文化一直具有两重性:既要彰显岭南思想文化开风气之先,又不忘坚持岭南文化秉承中国学术之正统。”胡斌认为,“折衷中西”对外来文化保持着开放态度,同时对自身传统有从不妄自菲薄。陈继春也认同这一见解。他认为,岭南画派的画风与北方艺术具有显著区别,就与广东的自然气候不无相关:“不少北方画家都认为岭南画派的作品太甜、太腻,这是因为广东四季如春,气候温和湿润,人们对色彩也有着特殊的敏感。因此岭南画派追求秀美,在美学的质感上还是保持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岭南画派的主张与广东人的性格最为适切。”陈继春继续对岭南画派的“文化基因”进行剖析。在岭南画派的精神中,“艺术大众化”与“大众艺术化”是一个重要的母题,重视艺术与工业的对接,这都根源于广州“一口通商”、澳门将近五百年开埠带来浓厚的商业氛围。对外开放的文明姿态,也使得广东人更易接受外来文化,为“折衷中西”的主张预备良好的土壤。

  陈继春表示,“折衷中西”的思想建立在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之上,其“中体西用”的思维特征突出了对自身文化的回归。但他指出,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定义为岭南画派的“宗旨”并不合适,它更像是一种“动力概念”:“高剑父提出这个口号,是希望能引起全国美术家的讨论和回应,并不是创造一种固定的艺术形式,正如陈树人的诗句所言:‘但开风气不为师’。这种精神对今天仍有重要价值。”

  ■谈申遗
  岭南画派是不是已终结?

  陈继春提出,岭南画派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它完全可以像粤剧那样“申遗”。对于这一提议引发了专家们的争议。

  广东美术馆副研究员王嘉指出,海派在民国时期曾经占据首要地位,建国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京派艺术转而成为主流。“但有趣的是,岭南画派从来没有跟任何地方发生互换,它一直保持着平稳发展的态势。它一直都是世界瞭望中国艺术的窗口。”

  “与京派和海派相比,片状分布的特点在岭南画派身上更为突出。”陈继春也认为,港澳的存在使岭南画派的影响不仅集中在单一城市里,反而使之扩散到两岸三地、甚至海外华人更广阔的空间中。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岭南画派’的称谓并非‘二高一陈’的初衷。”陈继春说,据他研究,“岭南画派”是建国初期郑振铎发明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与“二高一陈”提倡的“新国画”有着不同内涵:“高剑父主张‘折衷中西,融汇古今’,希望‘游艺中原’。后人将他们命名为‘岭南画派’,反而制约了这一主张的传播和发展。”

  “岭南画派”是否已经终结?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有学者提出“后岭南画派”的概念,认为岭南画派在关山月之后已经画上句号。也有学者认为,岭南画派的精神还在延续,其并未终结。

  《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晖认为,岭南画派申遗对于宣传和保护岭南传统文化来说是件好事,但这个画派现在还在发展,并不是历史概念,因此归为“历史遗产”恐怕并不合适。然而,一百多年过去,岭南画派当年提出的“融汇古今、折衷中西”的课题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今天艺术家们探索的最大主题仍是中西艺术如何融合的问题。

  舒士俊打了个形象比喻:“中西艺术用太极图来表达很恰当,太极图是由黑白两条鱼组成的。西方是黑的鱼,东方是白的鱼,两条鱼其实是相互交融的,就像黑夜和白天可以交汇一样。聪明的艺术家就是懂得将两条鱼交汇在一起,吸收南北画派的营养,吸收中西艺术的营养。”

  而胡斌则主张将岭南画派归为“历史概念”,他认为,如今可以联合两岸三地的艺术家共同对岭南画派资料文献展开研究,但不宜过度阐释和延伸岭南画派这一概念。

  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 杨逸
  实习生 林美强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