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以雾为载体,关注当下,关注社会《南方都市报》

录入时间: 2013-11-18


 广东美术馆原弓作品《入侵》。


威尼斯双年展上的原弓作品《空香6000立方》。

  南都讯 记者颜亮 实习生蔡晓纯 11月8日,艺术家原弓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始布展。原弓长居上海,创作始于1990年代,他曾于2011年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主题展及今年的《未曾呈现的声音》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

  本次在广东美术馆的展览,以“失控”为主题,集中展出了原弓近些年的主要创作。据原弓介绍,本次展览采用“节点触发”的方式,在广东美术馆5、6、7号展厅的布展过程中,将采用阶段性开幕。目前已经开展的是7号展厅,展出了作为审视起点的“关系”系列。

  其他两个展览将于18日全部完全,原弓表示,在其他展厅布展期间,观众可以自由出入各个展厅,同策展人、工作人员和媒体一起参与到展览的建构过程中去。

  用雾充满威尼斯中国馆

  目前已经布展完毕的“关系”系列,分布在7号展厅,共展出了若干摄影作品和三部影像纪录片。其中一部纪录片,正是记录了原弓在2011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时,引起激烈讨论的作品———《空香6000立方大于6000立方》。

  在这个作品中,原弓用雾迅速充满了整个中国馆,然后又在一分钟之类让其迅速散去。谈及这个作品,原弓告诉南都记者,威尼斯中国馆不像是一个展馆,倒像是一个油库,而这个油库是非常明显的西方工业文明的痕迹。

  “我看到之后觉得这是一个西方殖民主义的符号,就开始设想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与其对话。在我看来,它其实是‘公’,而我们则是‘母’。”于是原弓选用一种柔性气体从形而上把它充满,希望能变成这个“油库”的母题,从而找到某种平衡。“面对西方这样一种强势文化,它占据着世界的话语权,我们如何与它对话?我采用这样一种方式,我必须把它充满,然后消失,这是一种文化之间的入侵与交流。”

  以“气”和“雾”进行艺术创作

  对原弓而言,他现在的标志几乎就是“气”与“雾”,本次展览亦不例外。谈及自己为何会使用这种媒介,原弓介绍道,2007年他去了一趟西藏,去到西藏之后,有一种对氧气的高度依赖,让他开始正视“气”;而在西藏的寺庙中又会有很多焚香产生的气体,这种效果让他非常惊奇。

  于是在2008年,他做了一个名为《中国尺度》的作品,以布达拉宫为原型,在其中引爆了300多个包含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由此开始了“气”与“雾”的创作。2011年从威尼斯回来后,原弓继续以此为原型创作,但他逐渐将作品的主题,从环境艺术,气和环境的关系延伸到了身体。

  “我经常会背着一个带有冒烟装置的包,让它冒烟,而我会介入各种各样的地方,诸如车站、餐馆等日常化的社区,看别人对我的反应是怎样的,我希望能以‘雾’作为载体,同社会与当下发生关系。”原弓发现,当下人对于“气”往往带有某种忧虑,尤其是男性,他们会显得尤为警惕。

  “空袭上海滩”来昭示“失控”

  本次展览也展出了原弓今年创作的一个艺术项目“空袭”。这个项目在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也引发诸多争论。此次在广州站展出的影像,记录的是原弓在上海东方明珠塔附近实施的一次“空袭”,被命名为《空袭上海滩》。在该作品中,最初以战斗机的视角鸟瞰了整个上海外滩,随后在空中出现了黄色的烟雾,随机迅速消失。

  “《空袭》的概念是人一直在发展、延伸,而城市、科技正是人的延伸,他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也带来优越的生活,但同时也有很多负面的东西,即失控。”原弓说,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就会难以驾驭,所以才会出现诸如核泄漏之类的事件,他希望能用《空袭》来昭示“失控”这个概念。

  “另一方面,这也是我对现实社会的体验。”原弓说,他觉得中国社会正在走向一种“失控”。艺术家的东西往往是一种预言,他希望能用一种无害的方式来暗示。“我对‘雾’持一种悲伤的态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起名为‘空袭上海滩’。”原弓说。

  目前,原弓正在紧张布置5、6号展厅的装置。据他介绍,与7号展厅主要与影像作品不同,他在5号展厅将会复制一个巨大的装置,它会有一个塌陷的吊顶,同时有许多管道在冒烟。原弓将其命名为《祥云》。据悉,在18日展览布置完成后,19日后还会有一个关于原弓作品展的研讨会。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