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第三届广东画院学术提名展(新闻通稿)

录入时间: 2010-12-03

    由广东画院主办、广东美术馆协办的第三届广东画院学术提名展将于12月3日在广州二沙岛的广东美术馆隆重开幕。
    广东画院学术提名展是在广东省委宣传部和省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于2006年开始设立的,旨在更好地贯彻广东画院“学术立院”的办院宗旨,鼓励画家在专业领域上的学术研究和探索,进一步提高专业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水平,并借此使美术界逐步形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术氛围。本届提名展的学术主题是“资本时代与山水精神”,参展画家有崔振宽、范扬、方向、何加林、李东伟、李劲堃、林容生、卢禹舜、丘挺、尉晓榕、许钦松、姚鸣京、张谷旻、张彦等14人,将展出山水画作品140余件,展期至12月19日。
    熟悉中国美术史的人大概都知道,自唐末五代文人画逐渐兴起之后,山水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到了明代,董其昌在绘画领域提出“南北宗说”,并对南宗绘画不遗余力地推崇,文人山水画的正宗地位更在理论层面上得以确立,并几乎成为一统中国画坛之势。文人画在具体的笔墨技法和作品图式上,存在着与中国传统社会相近似的宗法制度,也即是他们渊源有自的传承性和正统性,这无疑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在精神指向上,则更多地受到道、禅思想的滋养。
    中国儒家的哲学思想是入世的,要求人们遵守社会秩序,提倡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比德”是儒家重要的美学内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通过“比德”,自然山川被人格化。道家则崇尚“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畅神”的境界。因此,在传统中国的山水观中,人与大自然之间并非如后来通常所谓的“主体”与“客体”关系,而是共生共存于宇宙天地之间。这种关系表现在绘画上,则“山水”之于人,出入自由 “可居可游”,人既可“卧游”于山水之间而“天人合一”,又能出入自如而觉悟宇宙人生的真义;以上这些,再加上由禅宗“不离世间”而“明心见性”等精义所引申出来的“意境即心境”等观照山水的方式,大概就构成了人们所说的最具东方文化特质的“山水精神”。
    从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绘画中的“山水精神”,既远离社会性活动又拒绝社会功利目的。但是,这种状态在20世纪初期因为社会革命的兴起和出现了新美术思潮,美术的社会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强调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后,多元并存的山水画创作格局被泛政治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政策所规范,表现新社会新建设和表现新中国大好河山的新山水画成为几乎唯一合法的山水画艺术形式。改革开放以来,美术界经受了各种文化、美术思潮的洗礼,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格局;近年来,在全球化和资本时代背景之下,坚守山水画的人文精神,逐渐成为不少画家的自觉,不同的地区和个人,这种自觉又表现出相当的差异性。探讨这些差异性,以及研究其背后的各种文化精神因素,构成了这次展览的主题。参展的14位作者,都是在山水画领域卓有成就——尤其是在对于传统“山水精神”现代诠释的探求方面具有独特体验的画家,我们相信,将他们的探索成果集中展示和从学术的层面进行比较和探讨,当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明晰极具中国文化品格的山水画在新时期的创作方向。
    毫无疑问,现在的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高度紧张的对抗关系,显然,这与“人类中心主义”现代哲学价值理念密切相关。现代哲学普遍认为,“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表现在社会现实生活实践上,则是人对自然的全面控制与利用。然而,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当下,自然资源开发无序,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空气、土地等备受污染,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大概已经没有人意识不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了。所有这些,无不提示着我们必须对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深刻的反思,如何构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成为具有现实指向和史学意味的命题。
    曾经的功利主义使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山水精神受到普遍的弃置,而在“人”与“自然”处于紧张关系的资本裹挟一切的当下,以中国文化立场为出发点的“山水精神”,似乎在向我们提示着一个曾经的通融世界。


                                                     广东画院
                                                     2010年12月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