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大坝筑起的岁月(苏珊 莫尼克)

录入时间: 2006-11-30

文/ 苏珊 莫尼克
译/ 岳明

    刘小东用他的画笔表现了三峡大坝工程的艰巨,及中国复杂的社会现状,因而被评论家称为画出了“新中国的精神风貌”。
    亚洲美术馆刘小东的画展中,尺寸最大的油画展现的是一番触目惊心的景象,这是一幅名为“三峡新移民”,全长33 英尺,刘小东笔下混浊的江水茫茫一片,将大地挤压冲刷成楔形的三角洲,建设中的大坝如灰色的庞然大物耸立其上,被拦腰截断的滔滔江水汇集成了巨大的水库,画家的视角由画面左边鸟瞰大坝、大江近岸的城镇以及远处的丘陵。
    在画面中心,两片土地剧烈前倾下陷呈V字形,在这里刘小东转移了视角,闯入观者眼中的是三个手拿玩具枪神情顽劣的山村孩子。江右岸陡然向上耸峙,有两个穿深色衣服的男人转过身来,无言地凝视着漫起的江水。在他们身后,空中扑楞楞落下一只被射杀的野鸭。两个敢怒不敢言的男子策目看着画面外的猎手。在远处,衣着暴露的少女们和几个不良少年像是正在谈着什么交易,突然又被打断了……
    日子无论过得是好是坏,大江两岸的岁月还是一天天的流淌过去,而刘小东正是这一切的见证者。“中国社会非常错综复杂,”刘小东在美术馆里这样讲道,他的妻子一直在一旁翻译。刘小东的妻子喻红,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具象画家。他们夫妻二人居住在北京,一起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这是中国顶尖的高等美术学府。
    在刘小东看来,三峡大坝是国内典型的毫无人情味的大型工程,然而他这一表现三峡大坝的作品不仅气势恢宏,画中饱含的忧思更是令人怅然若失。美国本土的参观者也许对画中的微妙之处不能尽察,但其主旨应是一览无余的。
    “刘小东的作品表现了新中国的精神风貌。”美术评论家,画展的策展人和批评家杰夫·凯利说。刘小东的个展“三峡项目”包括四幅油画以及一幅长卷。通过艺术的视角,追溯刘小东的人生历程。
    “‘三峡项目’,史诗般的记录了流离失所的人们所遭受的创痛,”凯利评论道,“对社会问题有着发人深省的阐释,不仅如此,作品在艺术造诣上也是我职业生涯中所见到的最好作品之一。”作品有电影般的力量,带领人们穿梭于时空之间。它绝非是对所谓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的讴歌。“他的作品正好和中国宣传式绘画唱了反调。”凯利这样说道。
    三峡工程动工以来已经历了十年,预计完工时间还有三年。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西起四川省宜昌市,东至处于中国大陆中心地带的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大坝完工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整个工程从设计到修建堪称人类对自然的一次最艰巨的挑战。建大坝通过发电和治理洪水尔造福于民,然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却太大,太惨痛了。建成后,大坝将亚洲第一大河长江拦腰截断,江水汇集形成的水库将淹没沿岸13个城市,140个镇,大约1350个村庄及6.2万亩农田,撤离区内约190万居民被迫离开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家园,沿岸的野生动物也将被剥夺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有待挖掘的考古遗址也将永远在水下沉睡。
    “我第一次参观大坝是在2002年,我当时非常震撼,”刘小东回忆着“以前我只是通过新闻媒体知道修建大坝这回事,在我心中三峡工程不过是国内众多大型工程中的一个,我从来没有想象过会是这样一番的景象。从此,大坝就燃起了我的创作欲望。我一次次地回到大坝前,决定要创作出属于我自己的‘宏伟工程’。”
    作品完成了。这一组油画表现的是社会转型期充满刺激和创痛的双重性,以及人们为追求物质改善所付出的精神代价。这组作品中的每一幅都展现了一个独立的故事,细观画面又可读出各个故事之间的脉络。但无论在画面上或在观者的心中,作品的每个章节都营造出了一种肉体和精神的分裂感。在油画“三峡新移民”和尺寸稍小亦由四块画布组成,有着相似的题目的“三峡大移民”中,相邻画布的衔接处明显的不和谐,江水用色变化不一;笔触骤然停顿,地面上的物体像是被生硬地连推带挤到了一边。“三峡大移民”刻画了六个正在干活的工人,衣着不同。六人肩上扛着一根长长的钢筋。奇怪的是,画面从左至右展开,每一块画布上的钢筋总像是猛的被折断了一样向上面翘起,工人们肩上的杆子这样不连贯地一段段向上翘起,是否是在映射着他们身后一潮接一潮愈涨愈高的江水呢?
    “或许吧,”刘小东这样回答道。然而,这的确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我兴趣的是人类的情感,”他又说:“我想听到人类灵魂深处的声音,大坝也许可以为国家发电,但人们必须搬走,他们感到很悲哀,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只能承受,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与画中关在圈中的猪有什么两样呢?”他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对抗不只发生在中国,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我的作品是在表现这种冲突及伴随冲突的紧张气氛,”刘小东继续说。
    展览中一幅名为“狼烟”的画,模糊不清的大地,亮蓝色的群山构成了油画的背景,一个青年蹲在高墙上。青年面对有一座新建的桥,桥把 “大自然”-灰色的江水与杂乱的摇摇欲坠的建筑隔开。年青的目光扫过桥望着远方,他陷入了沉思。在低些的山坡上有两只猪被关在狭小的猪圈里。不远处,一些人们勉强挤在建在桥基上的小得仅可容身的住所里。刘小东于1963年出生在中国北方金城,父母都是工人。1978年他来到北京就读于中央美院附中,随后顺利升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学习。并分别于1988年、1995年取得了学士及硕士学位。刘小东学习国内主流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但同时也通过改革开放打开的门户吸收了西方各画派的元素和表现手法。作为用作品对社会主义种种未兑现的诺言提出质疑的艺术家中的一名,刘总是尽力避开任何空泛的议论,而从生活的根基去挖掘素材,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个人风格。凯利称之为“一种松弛的表现主义”。有点像美国画家埃瑞克·费舍尔。
    刘小东的画风松弛而精准,他落笔漂亮常常与那令人不安的形象行成强烈反差。这决非偶然,完全出自画家的苦心安排。
    “人的生活是悲哀的”他说:“他们看起来很绝望,因为他们不得不呆在像水库那样的环境里。人们每天还在寻求着快乐。在刘小东的画中,江水愈涨愈高漫过了一切,但漫不过人们心中的爱。“我喜欢用美好的色彩画出动人的细节去表现这一切。”刘小东说。
    实地创作为了绘制“三峡项目”,刘小东拍摄了许多照片,作为之后在北京画室创作的参考。去年秋天,在刘小东油画杀青时,他又做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尝试-在沿江的奉节市实地绘画,用了三周时间与请来的模特们,一群男民工一起进行创作。这期间,他一直在一座公寓大楼的楼顶作画。将来水库的水正好要淹到楼顶的高度。
    整个创作过程被拍摄下来,也被纪录在凯利和威廉姆.福克斯所著的文章里。奉节的作品是刘小东旧金山美术馆个人画展中的一幅,并将于今年七月八日至八月二十八日首次在悉尼双年展展出
参照照片作画给刘小东提供了深入进行构思的机会,这可能是他有时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描绘几个特定的人物,甚至是几只猪的形象的原因。
    直接写生模特是很累人的。“那是体力活,”刘小东讲到。“你必须出手麻利。因为光线在不停地变化,模特也总在动。”但在奉节找模特却是一点不费力气的事。“他们都说我是好画家,因为我按天给他们付工钱”刘小东说着不禁笑了起来。这绝对是一次非常有益而又令人振奋的经历。
    和别处一样,许多中国的青年画家喜欢用录像或其它电子技术来辅助创作。对此现象刘小东谈到:“绘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需要阳光的滋养。在实地描绘身临其境的人们,会给绘画增添力量与光彩。在此点上绘画与其它艺术是相通的。”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刘小东又投入到了新的创作之中。他最近在曼谷雇用了十一个年轻的妓女,以她们为原型完成了一组油画并在唐人画廊展出。画中的女孩子们衣着齐整,态度放松自然,但仍是愁眉不展。百无聊赖的神情与“三峡项目”中的人们有几分相似,她们看起来也像是在盼望着等待着些什么。这两组画描绘的都是亚洲人的迁移。他们或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迫,或是因为贫穷所迫而辗转流离。
    刘小东对通过艺术来实现社会进步不抱任何奢望。但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引发人们对油画所表现的种种冲突的思索。在刘小东看来这些冲突的确是发人深思的。
    “人类只是生命链条中的一环,”刘小东说到,“但人类却想要改变一切。我不知道正确的答案在哪里,我只是在想人类的
    所作所为到底有没有意义。我画了这些画是因为周围的世界总有令我不安的事情在发生。”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