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前言

录入时间: 2007-12-13

前言一

   
1986年,奥地利当代绘画展“劈开冰川”在瑞士伯尔尼的艺术展览馆拉开帷幕,随后在奥地利维也纳的现代艺术博物馆路德维希基金会再一次展出。当时参加展览的有五名画家。他们——当时最为年青的一代——属于“野性派绘画”,是那个年代流行的画派中最富才华的几位年青画家。
  
当时的这一估计结果证明完全正确,画家布兰德、达米希、沙伊贝尔和奇特科直到今天仍然被认为是奥地利最具独特风格的画家,勃哈齐和沃帕瓦后来加入到他们的行列。这批艺术家的绘画作为各自独立的艺术形式,无论从奥地利抽象画传统,抑或从现代艺术在全世界的发展来看,无疑将使得这次画展成为最优秀艺术家的组合。
  大约在1900年左右,欧洲艺术家给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除掉历史强加给绘画的种种赘臃,绘画的本质将会是什么,它的价值又究竟何在。艺术家们心里很清楚,绘画远远不仅仅是图解,是叙述。但要彻底摆脱摹写物象,当时除了缺乏有力的动机,还缺少外界的压力。简单形象地来说,19世纪以来,照相术的发明,印刷、音响和电影媒体的普及形成极大的推动力,终于促使这一蜕变发生,结果如江河决堤,艺术世俗化和私有化潮流如脱缰的野马一往直前。也可以这样说,社会取消了历来属于艺术家的任务,剥夺了他们的功能,将绝对自由强加于他们和他们的艺术——当然,也抽空了他们脚下赖以生存的大地和早已经成为习惯的依靠和支持。
  我们所理解的欧洲现代派艺术,其主流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成为分布在欧美两个大陆的艺术现象,这包括抽象绘画中的各个流派。起初是几何风格占多数,继而是身体行为的介入,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意识的大会战。没有多少情绪,它的起始最初在绘画领域绽露端倪,在欧洲13世纪所发明的长方形画板、画布上,在规矩的画框内,现代意识开始了它的漫漫征途跋涉。画板画布是最灵活、最方便、最好用的绘画材料,画家可以不择地点地画,得心应手地画,因而可以说,是传播具颠覆性新观念的最简捷途径。
   
绘画从摹写物象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似乎面临一个无边无际的宇宙,里面充满了各种发展的可能性。最初的前卫艺术家们,在其绘画实践中义无反顾,猛烈而极端。20世纪20年代,他们走完了具象绘画的最后一步,又立刻宣布了新抽象绘画的终结,但被宣告的终结却始终没有诞生。革命者们以大跃进的姿势直接飞向目标,中间未被耕耘的原野则一片荒芜。
  这一终结——历史常常周期性地重复——在50年代被宣告为“非具象艺术”的命运,这是当时对抽象绘画通俗的称谓,这一举动是要表明,绘画潜在的能量和变革的能力曾经被大大地低估了。事实正好相反,非具象绘画这时已经从法国出发,而且第一次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原因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把非具象绘画的实质解释为个人心理活动寻求自动表现的手段,其直接结果是绘画最原本的形式,那么,小孩和精神病患者的涂抹画作也无疑应当被归纳在
非具象绘画”的范畴。因为,在狭义上,非具象绘画实质上与文化烙印和地方传统并没有内在的联系,与学院教育也没有必须的瓜葛,这些根本就是违背它的本质的。描写这一绘画特质的词汇通常有如专注、有力、活泼、充满能量、密集、氛围感强、天然个性的流露等等。这个展览上的奥地利艺术家的作品也都可以以这类词汇来描述,但是,他们的绘画世界是敞开的,试验性的。在过去,他们经历了各自不同的发展过程,在将来,也完全有可能走入新的方向。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绘画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对自身的审视和观照,并将这些观照的结果通过绘画材料和技巧传达出来。抽象画或非具象绘画对观众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要求是对画面不同造型形体的联想,幻想画面空间,幻化画面场景,这些是唯一需要克服的问题,虽然克服的途径和风格各自不同,但克服这些问题是他们创作的中心。这里没有特别或非常奥地利的风格特征,除非要通过他们来印证一个具有奥地利特色的传统,那就是,他们的绘画在质量上和数量上代表了奥地利1945年以来的发展,但这并不是奥地利的传统,而是一个植根于国际语境中,在经历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灾难后开始生发成长,从一开始就以国际潮流为依据来调整方向的态度。
   
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在欧美文化区域内,对地区和民族的认同感已经相当的淡泊和有限,所以典型奥地利风格是不存在的。放眼世界,经济已经通过商品一体化过程达到了一种世界大同,艺术也在寻求世界大同,这将是必然的结果。带有鲜明特征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将被归纳到民俗学的范畴,但文化交流会保持原有的宗旨,向对方介绍新鲜、陌生的艺术,引起对方的欣羡和赞叹,尤其在有着巨大空间距离差距的地方和大陆。活跃的商业带来全球一体化,产品、物资和信息的流动四通八达,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世界表面迅速平均化,文化艺术表达形式将经历同样的命运,一切都已经听过了,看过了,用过了,至少在短暂的时间内。但这还不等于完全明白了,两码事,在完全明白之前,我们失去了旧的文化基础,又还没有找到新的文化认同根据,但文化认同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理性的基础上,在不断的检验和诠释,扬弃和保留的过程中更新自己。在现代派绘画浩瀚的疆域内,表现形式经纬纵横、纷呈万端、五彩斑斓,但中国已经迅速地完成最初的了解阶段,对现代绘画更深层次的介入势在必行。
  虽然抽象或非具象绘画在中国还缺乏真正具备纲领性的传统,但这次展览的根据是基于这样的愿望,利用绘画的通性和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材科、技巧和主观情绪——求得对艺术的共识和默契,而不是仅仅在异域友邦激起短暂的兴趣。这一愿望通过马克斯•魏勒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型个展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他的抽象绘画中,不同文化语境间的共同主题。如风景和大自然的过程流变仍然是突出且重要的风格特征。但在这年青一代画家的作品中,情形完全两样,他们所关心的是绘画本质的、最根本的过程流变。奇特科那些旁若无人的线条狂舞,那种冲决的勇气和执着于自由的表现方式,不正是在这里,在书法艺术的故乡找到理解和共鸣?对纯绘画的崇尚和欣赏,不正是在这文人写意水墨画的发展登峰造极的国度,找到了它们的同仁和知己?在这个国度,绘画已经炉火纯青,绘画作为媒体连同其技巧早已经具备高度的独立,淋漓泼洒、轻重急徐、浓淡枯润间倾心即兴,塑造形体和空间,或豁然明朗,或云烟变灭,种种幻化世界,在营造的氛围中、在烘托的环境里呈现。
  就抽象绘画艺术而言,画家对绘画的认知以及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同步并行的过程。稍微训练的感官和清醒的理智可以帮助观众观读和理解抽象绘画。但仅仅通过造型和色彩,观众还不能真正理解,哪怕是面对一幅世界名画,更不可能谙悉画中三昧,求得它所要传达的存在的天机。许多抽象画家对此并不刻意声明,但默默中,他们将此视为艺术的目的。也有画家持相反态度,认为以绘画传达天机无异于傲慢,另外的画家则认为这一切大可不必,还是让绘画自己去说明和证明自己。
  原则上,否认抽象绘画及其变通有力的表现形式,无异于否认属于抽象艺术的音乐的魁力,更多的辩护没有意义,还是让绘画来证明自己。


爱德贝尔特·柯普 教授
维也纳现代艺术博物馆路德维希基金会馆长


前言二

   
“奥地利新抽象绘画展”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奥地利联邦总理府共同主办,由维也纳路德维希基金会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共同承办。将在中国的上海(2005年4月22日-5月31日)、北京(2005年6月10日-7月18日)、西安(2005年7月28日-9月5日)、广州(2005年9月16日-10月23日)四城市巡回展览。
    中奥双方对这个展览十分重视,2004年4月12日到19日,中方四位馆长在这次画展的倡议者魏勒夫人、奥中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金玲女士,和奥方策展人维也纳路德维希基金会的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柯普先生陪同下访问维也纳、萨尔茨堡、林茨以及克莱姆斯,观览了奥地利各地博物馆之后共同商议此次画展相关事项,选定参展画家,到每一位画家工作室与画家交流并挑选作品。为了使展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我们还到维也纳一些私人博物馆挑选这些画家的藏品。所到之处受到的热情友好接待,使这次画展的筹备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
    我们将在这个展览中看到新抽象风格的画家埃尔文·勃哈齐、赫伯特·布兰德、贡特尔·达米希,胡伯特·沙伊贝尔、瓦尔特·沃帕瓦和奥托·奇特科的196件作品。这六位画家是当代奥地利抽象艺术家中最优秀的一群,他们出生于20世纪40到50年代,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崭露头角。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抽象绘画始终不渝地热爱和始终如一的实验精神,他们的作品显示了一种共同的艺术文化渊源──可以看到20世纪老一辈的奥地利抽象艺术家如马克斯·魏勒、沃尔夫冈·霍勒加、玛丽亚·拉丝尼等一大批画家们的艺术身影,这些艺术家在欧洲各城市举办展览,将欧洲的新艺术介绍给奥地利的艺术界和观众,并影响了年轻一代抽象艺术家的创作方向。当然,这些艺术家的风格倾向还可以追溯到奥地利的表现主义绘画传统如埃贡·席勒、奥斯卡·科柯施卡、赫博特·伯克尔等画家细腻的色彩斑斓而富有情趣的作品。这六位新一代的艺术家作品各具不同的绘画个性,在各自的艺术历程中进一步发展,在他们被国际艺术界注目的同时,也成为奥地利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们的作品充分展现了抽象绘画的特色,即讲求色彩、节奏、韵律、色块转换、线条运动、明暗光影交替、粗细枯湿浓淡的演化,尖锐混沌轻盈凝重的抗衡或协调。现代主义绘画所具有的形式语言的独创性和丰富性,在这些作品中都有较充分的体现,观众看到这些作品时,就能感觉到艺术家敏感细腻的视觉感受力和艺术技法处理的完美结合。
    这些画作虽然都称作“抽象绘画”,却也因画家的个性不同,趣味相异,以及他们关注的形式课题不同,而使他们的绘画各具风采。
    埃尔文·勃哈齐的作品中尖锐的形象像是在透明的轻纱中显现,它们和含蓄、温和的色块相处,一起形成对比, 形状的高低参差和背景色调微妙的变化,画中鲜明的形状和隐约的背景互相辉映,共同组合成不绝如缕的音乐韵律。
    赫伯特·布兰德的作品主要由绿色和蓝色组合,使人联想到自然的山川河流,天空海洋,云蒸霞蔚、海湾峡谷、水迹波纹......隐含于大色域中的色块和点、线动荡起伏,蜿蜒而去又从天直落,既气势浩荡又温婉有情;既能看到某种形体,又若隐若现......大自然在画家的笔下显得丰姿卓约,气象万千──虽然这只是观者的联想和幻觉......
    贡特尔·达米希的作品好像将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事物搬上了画面,显得生机勃勃丰富无比,画家是用一种感觉上有机的形状,用变化的毛毛茸茸的伸有小触须的点、线、块组合成原始的生命状态,它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起源和周而复始的变化演绎......
    胡伯特·沙伊贝尔的画是线条和背景流动而有韵味的组合,充满了幻想的境界,好像穿透沉沉雾霭的阳光,使眼前突现金黄色的光晕,或在旋转突进的深邃中碰触到的藤蔓枝条,点、线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显得灵活多变,一切都像自然而然地发生,画面富有强烈的动势和节奏感,能让人感到时间的短暂和自然永恒之间的对比,画家将这种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体悟作为具体的形象突兀在醒目之处,显得既有力又有情。
    瓦尔特·沃帕瓦的作品颇有中国道家虚静的意境,画面像是在无意之间画就,无论设色还是结构,无论用什么材料什么工具,全无张扬喧哗炫耀噪杂之处,但画面变化生动,无声无息但有渗透力,有形状有方向,看似柔弱含蓄模糊混沌,但内含源源不断的生力和婉约多姿的气息......显示了自信和高超的艺术修养。
    奥托·奇特科的艺术似乎传达着生命的节奏,温柔与豪放,快与慢,动与静,放任与克制......这些都用线条来表现,象是挥动手臂,画出粗细相同的线条,前后重叠交错,在缠绕时挣脱,内在的动力相汇,由此表达出生命的各种表情和形态......
    具有深厚艺术传统的奥地利,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向往之地。我们相信通过这次展览,中国美术家和广大观众将进一步了解奥地利的当代艺术,并加深两国艺术家的友情。
    祝“奥地利新抽象画展”圆满成功!


冯远,中国美术馆馆长
李向阳,上海美术馆馆长
李杰民,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
王璜生,广东美术馆馆长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