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广东当代国画名家10人展”研讨会纪要

录入时间: 2007-10-26

    (按语:2002年9月29日,为配合“广东当代国画名家10人展”而策划的研讨会在广东美术馆专家俱乐部举办,来自广东省政协和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画院、广州画院、广州艺术博物院以及高等院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7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广东省文联主席刘斯奋先生主持。下面是研讨会的录音整理,录音整理为陈影虹,文字整理为王嘉、李萍。因篇幅关系,有删节。)

罗宗海(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真对不起,本来不应该我先说的,我既不会画中国画,也不是理论家,我只是一个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工作过、对美术工作很热爱的人。在广州,今天这样的展览很让人激动。广东的中国画有它的渊源,广东从1960年代开始办广东画院,到广州美术学院搬回来,到成立广州画院等的历程,这里都在不断地出人才,出新作品。这次经过推荐出来的10位大将,我对他们很敬佩,也很喜爱他们的画,他们各有性格,画也各有特点。那么他们有没有共性呢?我想,这共性就是这些画家都热爱生活,特别是对当代生活,非常关注。无论是古典题材,还是现代题材;无论是人物、山水、静物、花鸟,都用现代的观念、现代的眼光切入,表现出各自的内涵。我有一个不是很服气的看法,就是以前北方的有些同志,私下议论广东好像没有什么文化底蕴。我看这10位画家的作品,也许不可以代表整个广东,但是可以代表广东的态势,不但有文化的底蕴,而且有很强的创造能力。这些作品是鲜活的,是和时代连在一起的,这个就是他们的共性。
    当然,每个人的风格也不一样,林墉的和李劲堃的就不一样;陈振国的和王玉珏的就不一样;林丰俗的和方楚雄的不一样;尚涛的和张绍城的就不一样。每一个人的风格都拉得很开,而且每一个人都千方百计在探求其最感人的艺术计划。像王子武老同志,我刚才在看展览的时候,我们在交谈,我站在他的画前面很激动。这些画很潇洒,也很严谨。要评论这些画,不是短时间能讲完的。
    今天,广东省的领导对绘画艺术这么重视,我从心里感到很高兴,这也是我们艺术家所需求的,我们希望领导看到我们的劳动,能够关注我们的劳动。这是很好的事情。其实在1950、1960年代的时候,广东省委领导、宣传部领导也经常和画家打交道、亲密无间。对画家来讲,他就会更加觉得自己有很重的社会责任感。这次的10位画家就是用这种心态来对待艺术创作的。

皮道坚(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
    很抱歉,因为上午给研究生上课一直到12点多,所以刚才只是在展厅匆忙看了一下。我只谈几点感想。广东这10位艺术家,他们把毕生心血都投入到中国画艺术创造实践中,今天展出的作品,是一个水平很整齐的展览。刚好昨天我看了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我觉得跟今天的展览形成了强烈反差。我一直认为,在当代坚守传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容易在哪里呢?在“守望”  对精神家园“守望”。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啊,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现在人的生存有很多困惑,当代艺术家用他们的艺术语言,或是从西方借来的艺术语言,表达这种困惑。传统艺术家的语言也是一种当代的表达,而且这种表达,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几年,我对新水墨的关注多一些,我的一个观点就是:中国当代水墨画坛,呈现出一种多元的态势,这种多元态势是以前没有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态势  既有传统型的,又有学院派的,还有一种搞探索的。这种态势形成以后,对我们整个中国画的发展,对21世纪中国画坛都非常有意义。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感觉到10位画家的心态都非常地好。前段时间,尤其在1980年代,我记得有一个展览,是一批中年画家的,叫“半截子”展览,其中流露出非常明显的一种迷茫。“年轻的说我们老了,老了的说我们是还没出壳的鸡”,是一种很迷茫的心态。但是今天的这个展览的10位艺术家,心态都很宁静,也很自信,对于当前新的艺术生态环境,没有抵触情绪,这是很好的。刚才,我还仔细看了每一位艺术家关于艺术的表白,我非常感动。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守望”,是对精神家园的一种“守望”,这种“守望”不仅对画家有意义,而且对于我们的时代,对于我们中国的画坛,大而言之,对于21世纪的世界艺术格局的建构都是有意义的。传统型的绘画作品,对于输送文化资源,延续传统文脉,建立我们自己的新的、当代的文化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所以我多次地谈到我们传统的媒材:水墨、漆艺、陶瓷等,要实现它们向当代的转化。
   十位艺术家的作品中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托尔斯泰说第二点就是说“看什么人在对什么人讲话”,意思就是说:他讲的是不是他真正想的,那就是说艺术需要真诚,以及真诚的表达。此外才是讲得怎么样,讲得好不好,是否有智慧,是否聪明,是否有技巧。我刚才所说的“守望”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望”,是“对我们民族传统中的精神和人性的守望”,就是有感于这10位艺术家的真诚表达。
    另外,我还想说的就是冯友兰的哲学,他在谈哲学的时候说过:“哲学有两种,一种是照着写,一种是接着写。所谓照着写,就是按照前人的写法写下去;所谓接着写,就是沿着前人的路子继续写。”当然,全部都是照着写,完全没有自己的新东西的很少;完全接着写,跟前人一点关系也没有,也是接不上去的。实际上,冯友兰是谈继承与创造的关系。他给我的启发就是,我觉得艺术也是这样。其实,艺术家们在这个问题上的体会,比我要深刻得多。

王璜生(广东美术馆馆长):
    皮老师讲的滔滔不绝的,讲得很好。我觉得皮老师所说的两点,第一点是说,我们这个艺术世界是一个非常多元的艺术世界,对当代生活的表达方面也是各种各样,对这种精神的表达,对这种生活的感受,都有多层的感受。那么无论是传统性的艺术家,或者说当代性的,或者想对当代生活进行另外一种特别的表达等,从大的角度说都还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那么从个人的方面讲,也有各种个体的不同表达。对这个展览来讲,在精神方面,是对当代精神某个方面的表达,也是对一种理想化的表达,是比较理想精神化的表达。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更多的是对一种理想精神境界的感受、追求。就中国古代文学、美学思想来讲,对悲剧性的美学方面,我们的了解是比较弱的,也比较少的,在这个方面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特别的地方。对水墨语言来说,它承受了几千年的变化和在水墨媒材方面积淀的精神表达方式,也形成了它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而且可以说,这种特点也许是传统水墨或者水墨媒材这种语言比较合适,或者说能够很深入的表达的一些对人生理想、信念或对人性深处某种东西的表达。我们当下的艺术家在运用水墨媒材方面,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可能比较容易去运用一种我们已经形成的一种习惯,用突出语言意义的手法来表达生活理想、美好方面的感受,这也许是我们传统中国画,特别在水墨媒材,在这里的表现比较突出的。
    前不久在这里举办的“后岭南与广东新水墨”的座谈会上,有些艺术家谈到“我们这些年青一代的中国画,跟我们现在生活的距离,究竟有多近?有多远?”的问题。我也在反思这个问题,这一点也许是传统的水墨语言一个很特别的地方。皮道坚老师说:这是一种精神的守望。他的这一点说得非常的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一个精神的信念和精神的守望,这样一个东西支持着我们对生活的表达。
    第二点我觉得是在多元方面,我们的展览中,是能一下子就肯定,一下子就看出来的,在这10位艺术家里面每个人的风格都不同,样式也不同。这也是我们广东美术界一个突出的特点。一直以来,广东艺术家的个人样式都非常明显,并且互相都拉开一定的距离,这跟有时候看到的外地的艺术家不同。例如前阵子,在这里展出的“甘肃12人展”,很多人都很接近,同地区的人与人之间的风格非常接近,他们的风格与外地的风格又有接近。而广东艺术家则是个人样式都非常突出,都很有特点。
    此外就是,广东的艺术家在建构各自的这种特点时,都非常注重在技术语言上的发展,形成自己的技术语言,并且这些语言的技术性是很高的,也达到了很高的要求。作为艺术品来讲,我记得有位美术家说过:“美的东西,其中包含一个因素是难度。艺术品也包含一个技术难度,普通人不能达到,而艺术家能达到,别人不能达到,我能达到。”当然这不能包括艺术的所有因素,但是这在艺术里面也是一个很主要的因素,这也是区别于艺术与非艺术之间一个很重要的标志。而广东的艺术家在这方面也很有能力,表达也是非常突出的。
    还有一点就是,在这个展览里面,我们看到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里面都在表达南方的一种乡土、泥土的气息,还有南方人的精神,这也是为什么与北方的艺术家拉开距离的原因。很多艺术家表达的风景、人物、风土人情都是珠江三角洲,山山水水、花草等都是具有南方的特点,而且在表达和感上都具有南方的风土人情。艺术家带有一种感情,这种感情也是很能体现南方人的亲和、轻松、明朗、轻快等开放的性格。
    皮道坚先生也在检讨我们作为理论家,如何面对一种创作事实,谈出我们对广东这样一个既是延续古人的,又在当下的中国的文化格局影响下的看法,这应该是有它重要位置的一个地区文化的特点的体现,确实我们对于这方面也还要做很大的努力。我相信这次展览到北京展出以后,也会吸引北京或是外地人的另外一种眼光,可能也会引起很多新的话题。

雷 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
    我非常激动,首先是作品本身让我感动,象这样集中地把10个广东的中国画大师的作品放在一起对比太妙了。这些作品的力量各种各样,有的非常震撼,有的非常耐人寻味。我做为外行人做行外观,这10位大家的作品,其中一半人的作品我都有收藏,所以我可以顺便说点行外话。大概在一个多月以前,我在吴南生老书记家里喝茶的时候,他说到为了这一次画展的整个筹办过程。刚才的几位也谈到他们10位当之无愧地代表了广东的水平。我称这10位名家为大师不是阿谀之词,他们有几十年的功底,他们的这些作品,看完后让人感慨良多。我觉得,这次展览如此让人激动,一是作品本身,再就是组织了这次研讨活动。画家也非常有代表性,10人的年龄差距横跨22年,最老的1936年出生,最年轻的1958年出生,他们的创作经历代表了中国1950年代到现在的历史阶段;从地域上,他们代表着广东;从题材上说,他们的风格多样:同样是山水,林丰俗老师与李劲坤的风格显然就不一样,林老师的更传统一点;再如逸笔和工笔,王子武跟周彦生的显然不同;就刚劲美来说,尚涛是最突出的,而王玉珏的秀美是很有味道的;林墉的风格,则不能一言以蔽之  也不光是他一个人,其实所有的人都不能一言以蔽之。所以我说我看了非常的感动。打个比方,我用茶跟酒来做比较。尚涛是老白干,林丰俗像多年的老茶,周彦生像细叶的毛尖,李劲坤像低度酒或者咖啡,他的平面构成有点西化。
    我用10个关键词来形容他们,按年龄层次这样排下来的,我觉得王子武的老辣狂放、简约;王玉珏的清新、幽雅;尚涛的阳刚大气,深沉震撼,形而上;林丰俗的宁静致远、有内在的生命力,清雅喜悦;林墉的是那种唯美主义,中西合璧,驾轻就熟;周彦生的不动声色,宁静优美,细腻;陈振国的清淡潇洒,活脱;张绍城的新鲜,他用那种仿怀墨古,将民俗与现代相结合;方楚雄的融合超然,萧疏背后的细腻,轻松背后的苦心经营;李劲堃的那种现代图腾意识,传统工笔和平面构成,中西法的融合。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我认为把他们10个人谈绘画的内容再发挥一下,做一本小册子,那就是一本很完整的艺术论。他们的话,或者是人生态度,或是艺术态度,或是美学追求,都非常完整。
    还有另外一个题外话就是,我看到美术馆门口挂着4A旅游点,这真是非常好,我们不要老是看几个破庙,因为美的熏陶对民族精神的振奋是非常重要的。

陈 滢(广州艺术博物院副院长):
    我认为这个展览很能代广东的形象。我记得丹纳说过:“地域对艺术有决定的影响”,我认为这10位画家代表广东的形象是很有特色的。10位画家中有的是广东籍,有的不是,但也在广东生活、工作,已经融入广东这块土地。刚才各位都说了很多,说到广东地域的特色、他们的艺术风格等,这些我都很赞同。
    10位画家给我最深的一个印象是,他们都有很鲜明的广东特色,就是“宁静”。刚才皮道坚老师也说到这一点。因为我们广州艺术博物院刚做了一个当代艺术展,所以我把当代艺术作品跟今天10位画家的作品作了一个比较,我感受最深的是,10位画家尽管年龄阶段不同,风格不同,但是都表现一种宁静。我认为这种宁静是我们广东美术比较有特点的东西,在10位画家的作品上,没有愤世嫉俗,没有慷慨激昂,没有忧心忡忡,也没有沉重艰辛的东西。这种宁静让我想起唐诗。李白的诗是很激昂的,才气横逸,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就是李白式的奔放;而杜甫的是一种很沉雄的,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10位画家的画,使我就想起王维的诗,一种很宁静的,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觉得他们表现的是这种意境。
    如果要在唐诗中分别李、杜和王维,哪个的意境高一些呢?这很难说。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各有各的特色,而对个人来讲,我更喜欢那种宁静的感觉。这是艺术上很高的境界,也是一种画境。就今天的来讲,要提倡先进文化,要讲政治的话,我觉得“宁静”跟先进文化也是能挂上钩的,因为它反映了生活的安定、富足,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广东得风气之先,画家才能有一种很平和的心态,在艺术上追求这种宁静的境界。看到今天的“宁静”的作品,给我很深的感受。
    我还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是从中看到一种美感,尽管10位画家的风格各异,一些很清新秀丽的,一些是带有浓重金石味的,但它们都给人一种美感。这几个星期,我们一直跟几个外省的艺术家接触,他们谈到艺术给人美感的观念应该修正。尽管我能够接受、容忍这些前卫的东西,但是作为个人的兴趣爱好,我还是喜欢能够给我美感的东西。美术,顾名思义,应该给人以一种美感,特别是一种形式的美感。而关注现实,评激时弊,揭露丑恶黑暗现象,不应该是美术最主要的任务。如果从这方面来讲,美术应该是有局限的,只是一瞬间的定格总比不上戏剧、文学,还有一些杂文。要是批判现实、披露黑暗、批判黑暗、丑恶的话,一篇杂文,一个戏剧,一部小说能够淋漓尽致地达到它的目的。而美术应该是美的,应该给人以美的感受,它必须是一瞬间的定格,表现一种形式的美,绘画本身的美。我觉得美术从印象派出现以后,它真正体现了本身的价值,就是一种形式美,绘画语言的美。使人感觉到美才是美术,特别是绘画自身价值的体现。看了10位画家的作品,他们给我很好的美感,通过这种美感,我有一种美的、愉悦的享受。就说这两点感受。谢谢大家!

梁照堂(广州画院评论家):
    这次展览,广东推出来的10位画家,有花鸟、人物,也有山水。因为这些画家很多都是长期以来的朋友,所以他们的画我看了几十年,对他们都非常熟识。但今天又觉得很新鲜,因为他们的作品放在一起展览,同时他们也有很多新作,所以觉得既是很熟识也是很新鲜。
    我打个比喻,就是像广东话说的“褒汤”,褒了几十年,越来越成熟。就像褒老火汤,现在这个汤就是很浓了。但是从这个展览上看,又出现很多新作,又像在老汤上放了很多新鲜的汤料,今天看了就是有这个感觉。而且每一个人的风格拉的很开,刚刚在10多天前看了一个甘肃的展览,那个展览也不错,但是相比之下,我就觉得我们广东画家的风格拉得比较开。而甘肃的那个展览也很好,但是有些雷同,拉不开。这个展览就拉得比较开,壮美跟秀美,一大一小、一长一短、一左一右都拉的比较开。
    本来我也想把每一个人的风格概括一下,但是雷铎先生概括的这么好,我也不敢讲了。他是文学家,概括力很强的。但是我要讲的一点是,他们虽然拉得很开,要是我把自己当成一个外省的画家来讲,我看他们也有很多的共性。共性体现在:第一,他们都吸收了中国传统画方面的精髓,做了大量的工夫;第二,在继承岭南画派的精神  倒不是岭南画派的笔法笔墨,而是中西融合、接近生活这方面  岭南画派的这种精神一直在这里延续,虽然也有具体岭南画派的东西,但是很多画家不是在笔墨上的继承而主要是精神上的继承;第三,无论哪个画家,无论是比较接近传统或是比较接近创新的,都或多或少地吸收了西方的一些东西,看来是一个不漏地吸收了西方的东西;第四,10位画家作品的生活气息都很浓,来自于生活。我觉得这四个特点是他们共有的。这四点虽然在别的画家作品上也有体现,但是在这10位画家的作品中体现得尤其充分,他们一般在吸收传统的和西方的东西的时候,不走极端,就是说没有极端传统的也没有极端西方的,每个人在这方面吸收多一点或是在那个方面吸收多一点;或是这个是吸收西方古典的,那个是吸收西方现代的。都是根据自己的条件,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修养来有区别的吸收,并且吸收的很成熟。我们把他们现在的和10年、20年前的作品做一个对比,就会更发现他们在吸收西方的经验上已经很成熟,很自信。
    就像刚才皮道坚先生所讲的:他们很自信。这在他们的画上都能看出来,而且其中大部分画家都摆脱了1980年代的迷茫和急躁情绪,已经慢慢地演变成一种自信的情绪,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上表现的那种急躁情绪很少或是没有了。而在这些特点当中,我一眼看过去就觉得南方的气息比较浓,这种南方生活气息一个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上,但是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南方气息上,还有些表现在南方的观念上,从这三方面来表现南方的气息。但是一些外籍的画家,像王子武他们,他们虽然不是喝珠江水生的,但是喝珠江水成长的,所以他们的东西跟大家的放在一起也十分的协调,不会突然间跳出一个北方的画家,不会有这种感觉,很协调的。他们在表现广东的特点这方面已经不像是1950、1960年代的那种主要表现在题材上的,虽然现在也有广东题材,像王玉珏院长的,但是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南方气息、精神上。而这些作品拿到北京去展览是能代表广东的感觉和画家的水平的。
    我们广东画家一直有一个特点,就是笔墨当随时代,而这种当随时代并不是一下子变的很偏激的、很现代的那种,它是当随时代,但是这个当随不是加上引号的那个,当随时代和当随现代还是有一点点区别的,同时也是根据每个人自己的特点、条件、爱好、修养来当随时代的。他们在这方面是很稳定的,就是说我们广东的美术的脚步是很稳定的、明朗的。例如绘画风格很厚重的尚涛先生,他表现的那种厚重不是枯涩的那种厚重,而是那种很明朗的、明快的、宁静的,是踏踏实实的、稳稳妥妥的、很自信的广东作品的体现,这是能代表现代广东美术发展的。谢谢!

麦荔红(广东画院评论家):
    刚才看了画展,给我的感觉是,这10位都是独立的、执着的、清醒的,而且是具有智慧的艺术家。他们不是热衷于艺术关系学上下工夫,而着重于纯艺术的研究和探讨,他们执着于线条、笔墨的运用和工艺的张扬来表达对社会、人生和艺术美学的思考,在今天确实是需要底气和实力的。
    众所周知,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积淀的产物,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历史和美学,形成自身独立的艺术体系和规律。中国画的发展确实需要画家从理性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探讨,而不仅仅从笔墨造型等形式因素做表面的、肤浅的创新,同时依然要提倡十年磨一剑的踏实作风。在经历着因社会的变革而产生的精神困境以及在面对艺术发展诸多难题上,如何坚守中国艺术的优良传统,从探索民族文化的精髓下手,“破”、“树”归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课题,在这方面,参展的10位画家已经做出了表率,希望日后他们继续充当这个表率。谢谢!

潘嘉俊(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我也来谈一点体会。我参加了这次画展组委会的组织工作,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当这个展览要写前言的时候,只给我两天的时间,但也一定要写出来。我真的想了两天,该怎么概括10位画家的特点,应该要表达的东西总要到位。我在文章里就讲了我三个方面的印象,第一是学识、学养;第二是这些画家们的才华;第三是他们的独特个性。我在前言里就写了这三个方面。
    学识、学养方面,我们这10位画家确实是在中国画的传统方面的继承、研究和发展方面做出了奉献,多少年来都在下工夫,这体现在他们作品上,能看出学识、学养来。我们广东的画家很多,画中国画的成百上千,在这么多画家里面,走在前面的就是要看修养。画画到了一定的程度,不是看你的技巧,而是看你的修养高低。我们这10位画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体现了他们对中国传统画的研究和他们的学习和修养,以及他们的眼光。
    此外,我觉得才华很重要。有些画画得很好,让我们很激动,让我们反复走进去研究它究竟是怎样画出来的,看来他们是有天分的画家,而不是埋头制作的工匠。真的是有如神来之笔,真的是有灵感。每个人都有很强的特点,发挥了自己的才华,这是天分的方面在起作用,这是10位画家走在别的画家前面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再就是鲜明独特的风格。今天有不少领导都来啦,包括省长也来啦,他说:“区别很大,风格区别很大,每一个人的样子都不同。”我觉得组委会在选择这10位画家的时候也考虑到,在广东各种风格里面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如果选15个、20个,我们还是可以选的,但是有些人会疑问,为什么选了这个画家而没有选那个画家?但实际上是从相对的、风格突出的、有代表性的角度出发来选出这些画家的。今天的展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不同的画家,他们从事各种不同的画种、题材,尤其是在画面上、艺术语言上、风格上都拉的很开,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像尚涛老师的画,远远的就能看见了,这就是尚涛老师的画;像张绍城老师的画,他把画分割,切了很多刀,分成巴掌那么大,这就是张绍城的,没有别人的画画面上的局部是这样的,这是最突出的两个人了。所以,前段时间,我在找共性的时候,就在思考这三点,其实在这个方面也应该做更多的思考。
    雷铎刚才讲得很精彩。我想,这次到北京展览之前,我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我们要对这10位画家做研究,做一些宣传,让全国知道我们广东究竟是个什么面貌,10位画家是什么样子,要带文章去,将来还要出文集。
    雷铎先生刚才说:如果再看三天画展,就会写出一篇很有分量的观后感。你这个心得就要写,梁照堂先生那个也要写,而且希望今天来参加座谈的理论家们也要写,开完这个会以后,都要按照自己的角度认真地写写。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信心,画家们是努力的,他们接受任务以后每人对自己选什么、出什么面貌都做了很大的努力。我们的组织者、理论家,广东的善于在这方面做总结的人都应该做努力,既然拿出这样好的作品,拿出画家的面貌来了,到全国去,我们应该在全国的中国画界要留下我们的印象,这个还要做努力。
    画家们都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对民族文化传统不断地吸纳,以自身的学识和涵养,以天赋的才华和勤勉的磨练,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开拓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道路,他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对广东现当代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的10位画家已经做出很大的成绩了,今后还有更大的任务就是,坚持自己的面貌,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坚持自己的艺术道路,突破自己,产生更多的新作、力作。我想,这也是广东艺术界对我们这10位艺术家的期望吧。

林抗生(广东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其实我原来也想说一些东西,刚才听大家说的那么精彩,把我想说的都说出来了,所以我也不应该重复太多东西。我很赞同刚才同志们的发言,都讲的精彩。这10位画家都是我很熟悉的,他们一直是我崇拜的对象,虽然我们是同龄人,但是我一直觉得他们是有成绩的,所以一直崇拜他们。在做同学的时候,他们就一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直到现在他们不但没有掉队,而且是一直做带头人,这使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在没有看到这个展览之前,我不知道该怎么写这段话,今天一看,我的确是有点震撼。他们的作品一摆出来,有了对比,还有一个阵容,每个人都是10张、8张的,都是相当有水平的,很有代表性,是能够代表我们广东的。广东的中国画画家的确有很多,有成就的人也不少,但这也是相对的。北京方面说每个省要有10个画家,那也不能是无限的,现在我们冷静下来一想,现在的这10个画家还是选的比较准的,应该说还是有代表性的。我很同意大家所说的:广东应该自信。我是很赞成这10位画家的,特别是今天看了他们的作品之后,我更感觉到我们没有选错,这是我原来的一些想法,这是第一个感觉。第二个就是觉得,中国的政协,各个省的政协,从领导这个角度,从政府的角度,以这样的组织、举措来推荐当代的艺术家,我觉得这个举措是很好的。我多年都在搞美术的组织工作,过去我都很希望政府部门能多有这样的举措,艺术家很需要这样的激励,政府可以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来鼓励大家,该肯定的肯定。怎样才能出精品、出力作,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放任自流能够产生的,不能让画家自己自生自灭,既然我们有这么好的制度,这么有条件的政府不能不有所行动,要加把劲。这样的举措我是非常拥护的。我们广东美术馆5年多来,开了那么多次的展览,几百上千的展览。这么大的展览,要政府部门来出席的也是第一回,所以给我的感觉还是很震撼。卢省长在这5年来还是第一次到我们美术馆来,所以这是很感慨的,所以我希望我们的省政府、政协继续通过这样的办法多搞一些这样的活动。我们的画家,他们的精品力作会出的更好更多。

林 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我们今天展出的10位画家,其实我们平时的接触是很多的,谈得也比较的多。我有一点感触就是:在咱们广东这么漫长的发展以来,岭南画派是被人家承认了的一个画派。当然,也有许多人认为它的缺点比较突出。但是,我想,每个东西总是有缺点的,也有它的优点,这个大概是明确了的事情。所以,对岭南画派来说,有它的缺点也很正常,好在我们这些投入到岭南派风格的创作的同志,对他们的工作还是很感兴趣,从这点来说是很有意思的。
    另外一点是,作为岭南画派来说,今天展出这10个人的作品,每个人对岭南画派并不是绝对的依照。但是,这10个人的作品本身既是在当代岭南画的这个范畴里头,也是一个优势。作为画派来说,就是百年的事情,再改上几百年,上千年,漫长的时间走走也挺好的。比如广州很多人的普通话很差劲,那就练吧,可能再过100年就没有什么广东话了,大概就讲普通话,这就好很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应该从一个角度把这个展览卡得很死,岭南画派的说法,我看这个必要性不是太大,但是它非常代表当前广东的特点,这个是有眼可见的,究竟它受多少历史的影响,以后再说。因为,对广东人来说,能了解历史上的关于美术方面的事情空白了好长一段时间。大家只知道广东的一两个画家,所以说我们的名气还没有来啊。这个本身就是一个客观事实,在广东美术史上很少谈到自古以来,人们对这句话就不敢乱说,我想这个挺好。我们这代人勤于技术磨练,在我们这一代人之后,还有人会做下去,至于变成什么样子,很难说。其风貌的转变很大,这个倒是广东中国画的一个特点。
刚才想到的,就是这些。谢谢!

石安海(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这里要是说真正的外行,我就是这么一个。我不是广东人,我是外省的,但是我的一生主要的生活是在广东,我已经来广东38年了,62年的岁月,38年在广州,也算岭南人了。第二,虽然我不是搞艺术的,工作以后是做后勤服务的,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也为文学艺术发展服务,但是我在广州的时候,我看了很多的画。虽然岭南画派的元老我没有见过,早就已经去世了,比如陈树人的后人,我是见过的,而陈树人纪念馆的建设,我当年是力争,拿了一点力把它建成的,虽然小了点,但毕竟是有了。后来岭南画派的发祥地“春睡画院”,为它保留现在的方案,后来还修建工。因为我管城建,当然也做了不少工作,高剑父的夫人和儿子们,我和他们也很熟。我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是做服务的,当然另外一层意思可以这样讲,我们是高举民主和团结两面旗帜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按三个代表的思想精神来进行工作。
    我们别的做不了,但是在我们政协,有各方面的人才,我们在发扬祖国传统的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事业方面,是可以做一些工作的。正因为这样,全国政协李瑞环在文化建设上,艰巨的音配像,那是很大的一个工程,浩浩瀚瀚,20、30年总算搞成了。同时他提出来了,进一步宏扬我们中国的,地地道道的中国的艺术。提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要去北京展出,这也是一个好大的工程,这些我们就要做一些后勤的工作。当然,像大家刚才说的,我们出面也有一个好处,有一个推动的作用。应该说省里的几个领导,他们尽了力了。瑞华同志上午也来了。
    我认为今天这个预展是成功的,其中的题材反映了我们广东人的气质,也反映了我们广东人的精神。这10位画家,乃至广东所有的画家都是这样的:一是,大家深入生活、反映生活、反映人生,给人以美的享受。催我们向上,给我们一个健康的精神状态,这达到了。无论是传统的多一些,还是工笔的多一些,还是写意的多一些,还是写实的多一些,都能达到这个目的。
    我们今天只是一个预展,展完还要在北京展览,我同意大家刚才所讲,要反映我们岭南的面貌,要把广东改革开放的精神面貌反映出来。首先我们宣传一下整个广东的气氛,发展广东人精神面貌。所以在座的每一位理论家,早做点准备。
    总之一句话:非常感谢10位画家,非常感谢今天来参加会议的人,非常感谢所有支持我们这个画展筹备工作的所有单位和个人。没有大家的努力,我们是不能做到今天这样的。感谢大家!

刘斯奋(广东省文联主席):
    刚才石主席说要感谢我们大家,实际上张罗我们这次展览的主帅,出力最多、关心最多的就是石主席,我们应该再一次对他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的研讨会圆满结束了,实际上有很多工作还没有完,到时候还要请你们来。另外还要去北京展览,将会有很多工作,我们要继续一块努力把它完满地完成。谢谢大家!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